下载此文档

春节拜年有什么历史渊源.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春节拜年有什么历史渊源
春节拜年的历史渊源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叫
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 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 “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人们为了赶走这个怪兽,有一年,年又来到村子,人们发现它怕红 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又一年,当年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纸, 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 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于是,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灯笼, 放鞭炮的习俗。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
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
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
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
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
“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
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
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
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
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
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
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
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
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蔽庐 ;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
“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
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
《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
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
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
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
初一拜本家 ; 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
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春节拜年习俗的由来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
头施礼、祝贺新年如

春节拜年有什么历史渊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65 KB
  • 时间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