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李世泰北京协和医院目前世界各国治疗梅毒仍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尚未发现耐青霉素的梅毒螺旋体株。一、病原学梅毒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 见下图) ,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因其与透明液体有相似的折光力故称苍白螺旋体。一般染色方法不易被染色,普通显微镜下很难看到。常用的方法为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可观察到螺旋体的运动形态, 其运动方式有三种口围绕长轴旋转前进、呈螺旋圈样伸缩前进或全身弯曲如蛇形,以围绕长轴旋转前进为最常见。梅毒螺旋体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及一般消毒剂均易将其杀死。在潮湿之器具或毛巾上可存活数小时。最适宜温度为 37°C, 100 °C 立即死亡。对寒冷抵抗力大,0°C 可存活 48 小小时。二、传播途径梅毒的传染源是梅毒患者,其传播途径有三方面: (一) 性接触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约占 95% 以上。未经治疗的梅毒病人,在感染后的第 1-2 年内最具有传染性,。(二) 胎传梅毒孕妇可通过胎导致胎儿在宫内感染。未经治疗的梅毒妇女,病期 2 年以上者, 通过性接触传染性己甚少,但妊娠时仍可传染胎儿。(三) 其他:少数可通过性接触以外途径导致传染,如接吻、哺乳等:接触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裤、被褥、毛巾、食具、牙刷、剃刀、烟嘴、便桶及未严格消毒的器械等,均可作为传染媒介引起传染,但机会极少。输入梅毒患者血液亦可被传染,通过输血而感染,不发生一期梅毒损害,直接发生二期梅毒。三、梅毒分期诊断要点(—) 后天梅毒( 获得性梅毒) 1 、一期梅毒(1) 病史有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潜伏期 2~4 周。(2) 临床表现主要为硬下疳( 见右图): 直径 1-2cm 大小, 圆形或椭圆形, 境界清楚, 边缘稍隆起,中心呈肉红色糜烂面或浅在性溃疡,疮面清洁,少量,浆性分泌物,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 周围及基底浸润。触诊有软骨样硬度。无自觉症状及压痛( 无继发感染时) 。一般单发,亦可多发。主要发生于外生殖器或其邻近部位,也可见于肛门、宫颈、口唇、舌、咽、手指或乳房等部位。伴腹股沟或邻近部位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常为数个, 大小不等, 质硬, 不粘连, 不破溃。(3)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皮肤粘膜损害的分泌物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见梅毒螺旋体。(4) 梅毒血清学试验一般为阳性:如感染不足 2~3 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 RPR 试验) 可为阴性,应于感染 4 周后复查,阳性率明显提高。 2 、二期梅毒(1) 病史有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可有一期梅毒史, 一般发生在感染后 6 周至 6 个月或硬下疳出现后 6~8 周。(2) 皮肤损害有多种类型( 见下图), 包括斑疹、斑斤疹、丘疹、鳞屑性丘疹、毛囊疹及脓疱疹等。常泛发、对称,手掌、足跖可见暗红色环状斑疹或丘疹,边缘覆粘着性鳞屑,口腔可发生粘膜斑。外生殖器及肛周可发生湿丘疹及扁平湿疣。上述损害无疼痛,可有轻度瘙痒。头部可发生虫蚀样脱发。(3) 神经系统病变可表观为无症状性神经梅毒, 也可为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及脑膜血管梅毒等。(4) 其他表现可发生骨膜炎、骨炎、骨髓炎, 另为关节炎、滑囊炎及腱鞘炎, 好发四肢人关节。尚可发生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及视网膜炎等。(5) 二期复发梅毒发生于感染后 6 月~ 2 年,约占未经治疗或治疗量不足者 20% 左右。复发损害以皮肤粘膜为主
梅毒的诊断与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