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乞巧》是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人们乞巧,祈求的是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用智慧创造生活,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2、创设情境,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启迪儿童想像,把当时人们或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启迪儿童想像,把当时人们或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PPT;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设计理念: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理念,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入情入境,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根据这首古诗与民间故事密切联系的特点,合理引进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既拓展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课堂情趣,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陶行知先生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想象:
1、版画圆形,启迪想像:(可以似圆月)
孩子们,喜欢画画吗?老师也喜欢,看看,今天老师献丑一会。这是什么?你感觉像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接着说说看?
2、激情背诗,激发兴趣:
是呀,一个小小的圆形,在大家丰富的想像下显得那么可爱那么神奇。这就是想像的魅力。月亮是美丽的化身,他让多少人感慨万千。有人甚至说它是想像王国的小公主。难怪有那么多诗人钟情与此。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当漂泊异乡时,看着圆月,他不禁抒怀:(师生背诵《静夜诗》)比如,……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学习一首古诗。
3、点名课题,解释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可以帮“乞”找个朋友(乞求,乞讨等),顺势指导记忆字形(乞讨就是弯着腰向别人要钱,因此“乞”字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它还和哪个字特别相似?‘气’板书:乞,气,他们有什么区别呢?书空“乞”。)
(3)“巧”我们都说什么巧?(心灵手巧,巧妙等)理解诗题(乞取智巧)。
(4)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他自幼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6岁就能写诗,《乞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学法指导,激励自学:
1、方法指导: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生交流: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在网上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
2、激励自

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1012****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