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介绍一、春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知识介绍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季节多发, 传染力极强。临床表现临床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打喷嚏、流涝、咳嗽为主要症状, 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染源病人是传染源, 病人自发病前 2 日至出疹后 5 日内, 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 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的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预防措施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 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 增强抗病能力。一旦与麻疹患者接触, 应立即隔离不得外出, 可给予肌肉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第 5日, 给予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流感(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由称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临床表现流感病毒, 分为甲、乙、丙三型。同型病毒又分为若干亚型, 如甲 0 、甲 1 、甲 2 、甲 3 等。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 临床上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与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少数情况下, 病毒也可能进入血液累及全身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病理改变和临床征候。体弱多病者易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感染而死亡。传染源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 1 周。传播途径流感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对同型的免疫力可维持较久, 对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也有交叉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 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预防措施: ①.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②.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 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秘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③.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 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口罩要经常清洗晾晒。④.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⑤. 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⑥. 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⑦. 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的有效途径, 隔离期为 1周。⑧. 流感可通过疫苗预防, 常用的疫苗有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性较强。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 1 月份开始发病,三. 四月份是高峰期。据统计, 每年的 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 60% 左右, 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 来势凶猛, 病死率高, 危害性大。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 常常寄生在健康人的鼻咽部, 这种人没有疾病症状, 我们称他为带菌者。当病人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的时候, 病菌就随着飞沫散布到空气中, 周围的人呼吸带菌的飞沫, 受到传染, 如果被感染的人抵抗力弱, 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 在血液中繁殖形成败血症, 进一步随血流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2—3 天, 最长的为一周。流脑病毒普遍易感,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 15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 6 个月至 2 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 因为幼儿自身抵抗力差, 容易患病;大年龄段儿童中,如果是机体免疫功能有缺陷( 或比较低下), 家长也应当警惕。近年来, 临床上也发现有成年人患此病, 而成人的病死率高。临床表现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 头痛加剧, 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由于流脑临床类型较多, 有些病人最初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不容易引起重视, 因此, 在该病流行期间, 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普通型——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不很明显,突然发热头痛、呕吐( 常呈喷射状吐)、嗜睡或惊厥, 乳幼儿常表现烦躁嗜睡交替出现, 双目凝视, 尖声哭叫, 拒奶、易惊等。多数病人在起病数小时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匀。休克型——在流行季节突然发热、头痛、面色发灰、四肢发凉、皮肤发花, 皮肤上有大量瘀点
常见病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