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手足口病的定义?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 FMD)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 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 5~7d自愈。国内流行情况(一) ? 81 年起,上海、北京、福建等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天津 83 年 CoxA16 爆发流行, 5-10 月间报告病例 7000 , 86 年又再度爆发,托幼机构两次爆发发病率分别为 % 和 % ; ? 1999 年 5-9 月,深圳南山区 66 例; ? 2000 年 5-8 月招远市立医院接诊 1698 例, 6月 15-7 月 15 日发病高峰, 3例死亡, 14 例病毒性脑膜炎; ? 2000 年苏州某幼儿园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引起爆发; ? 2001 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一起手足口病爆发,患病率达 % 。国内流行情况(二) ?香港地区 1987 年发生 EV71 流行, 2001 年出现首例死亡病例; ? 1998 年EV 71 感染在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6月和 10 月流行中,共 129106 例, 重症 405 例,多为 5岁以下儿童( 91% ),死亡 78 例,其中 65 例有肺水肿或肺出血( 83% )。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国内流行概况(三) ?发病集中在低龄组,< 5岁占 90 %以上; ?散居儿童占 95 %,无托幼机构(学校)集中发病现象,农村病例约占 80 %;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少数周岁以内婴儿接触史不明显; ?未发现水型、食物型暴发。发病特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持续时间长; ?发热多见(约占 80 %,多数体温≥ 38 ℃,最高达 41 ℃); ?合并症发生率较往年增多,因合并症而出现死亡病例。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 ——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 3~5周, 咽部排毒 1~2周; ——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传播途径?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 ?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 ?水源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 ?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 100 ∶1, 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 ?患者主要为儿童, ≤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 85% ~ 95% 。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季节分布:四季均可发病,冬季发病较少见, 夏秋季多见; ?流行方式: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手足口病8490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