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待视野”的由来纵观文艺学发展的历史, 不同时期的理论各有其侧重点。 19 世纪中叶, 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出现了“传记式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两种模式。“传记式批评”侧重探讨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强调作品是作者天才的产物。“社会历史批评”侧重研究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强调社会现实对作品的决定作用, 将文学作品等同于社会现实的简单再现。这两种模式都被视为文本外部研究。 20 世纪初期产生的所有形式主义潮流一致摒弃了这种文本外部研究, 强调对文本本身的研究, 形成了“文本研究”模式, 进入了文本内部研究。但这些理论都只注重了美国当代文艺学家 M·H·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著名的文学四要素说( 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中的前三项,真正将读者提到重要地位,开始将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并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及接受的理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由德国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伊瑟尔提出: “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1] 。而姚斯则说: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界”[2] 。这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作家创作的作品与在阅读过程中将作品具体化的读者之间的融合。那么读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的呢? 这里我们就要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应当既指作家层面的预期期待, 又包含读者层面的审美期待。本文中,因更多涉及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所以我们更强调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就是指在阅读接受活动中,自身各种经验、素养、知识、心理等形成的对作品的要求和期望, 也就是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阅读过程中, 这种期待不断被证实和打破, 读者便融入到作品之中,进而解读和理解作品。二、“期待视野”的形成因素“作品的接受是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前提的”[3] 。这表明,我们在阅读前或阅读时,总会猜测该文中还未阅读的事件或信息, 这种期待在贯穿我们的阅读过程。“期待视野”这个名词虽来源于文艺学理论, 但在阅读其他材料, 如报刊、杂志、专业文献时同样适用。学生的“期待视野”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世界知识( 生活常识) 和文本知识( 文本内部关联)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下列因素会帮助学生在具体阅读中进入“期待视野”: 1. 不同文体,不同期待在阅读中, 我们往往期待体验小说故事的高潮, 期待获知新闻中的新信息, 期待读到笑话的发笑点, 期待听到辩论中正反两方的声音等等。这表明, 我们在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前, 就因为我们对相应文体规范、法则、标准的原有认识而对该文章的阅读有了“期待视野”。我们以德国著名作家贝哈尔特· 施林克 1995 年创作的以豪劳考斯特( 注:即 Holocaust( 音译), 焚烧的意思, 专指屠犹。) 为背景的作品《朗读者》(注: 也译作《生死朗读》。) 为例。该作品一经出版, 有关该作品是一部长篇小说, 是一部文学著作的信息可谓铺天盖地。读者在阅读前已知该作品的文体, 或者说有些读者就是冲着这是一部文学作品而去阅读的。而作为一般的读者, 我们对此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也就是: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
期待视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