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
2
赫兹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1887年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光电效应。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1947)在1900年创立了量子假说,即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位(能量量子)的整数倍。他引进了一个物理普适常数,即普朗克常数,是微观现象量子特性的表征。
普朗克
一 历史背景
第1页/共46页
3
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在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基础上,给出了光电效应方程,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全部实验规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历经十年,发表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密立根
爱因斯坦
第2页/共46页
4
二 光电效应
实验规律:
光照射在金属K上,有电子逸出,在电场作用下飞向阳极A,成为光电流iP。
饱和
电流
遏止电压
Ua
入射光强度
第3页/共46页
5
饱和:从K射出的电子全部飞向
阳极A,形成饱和电流。
设单位时间从K飞出n个电子,
则:
经典物理的解释:电子从金属中逸出要克服阻力作功。光强越大,光振辐E0越大,受强迫的电子振动动能越大,能克服阻力逸出金属表面的电子越多。故与光强成正比。
1 第一定律:单位时间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强IS成正比。
第4页/共46页
6
实验表明:当U=0,乃至U<0时,即电场阻止电子飞向阳极,但仍有电子飞向阳极,说明光电子有初动能。
Ua称为遏止电压
2 第二定律:光电子数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线性增大,而与入射光强度无关。
说明初动能最大的电子也不能到达阳极。
Ua
电子的初动能:
第5页/共46页
7
实验还表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遏止电压)随与入射光频率增大而线性增大,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式中:
U0 -- 决定于金属性质
k -- 与金属性质无关
的普适恒量
第6页/共46页
8
红限频率
入射光频率要大于U0 / k
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注意:
(1)每种金属都有各自对应的红限频率。
逸出功
逸出功:电子逸出物体表面所需要的最小能量A=eU0。
3 第三定律:当光照射到某一给定的金属时,无论光的强度如何,小于红限频率的入射光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第7页/共46页
9
4 光电效应的瞬时性。
实验表明:当光照射后,只要光子能量大于逸出功,
几乎不要时间(10-9s)便有光电子从阴极逸出。
这一点也是经典物理不能解释的。按经典物理,电子从光波场中吸取能量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光强愈小,积累的时间越长。
(3)经典物理解释不了此规律。
按经典物理电磁理论,光强愈大,电磁波振辐愈大,电子受强迫力愈大,故光电子初动能应与入射光强度相关,更不应存在红限频率。
(2)红限频率对应于光电子初动能为零时的入射光频率。
小于红限频率的入射光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第8页/共46页
10
三 光子假说 爱因斯坦方程
1 光子假说
光是一束以c运动着一粒一粒的粒子流,每一个光子
所带能量=h,不同的频率的光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这些粒子就是光量子,现称光子。
第9页/共46页
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