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报道中百姓语言的活用与功效.doc浅谈新闻报道中百姓语言的活用与功效
浅谈新闻报道中百姓语言的活用与功效
大量“走基层”作品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是语言大师, 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百姓语言的运用是体现新闻接近 性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体现群众观点的有效手段,是新闻表达沟通、 影响读者的快捷途径,是体现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闻 文风的具体表现。百姓语言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新闻主题的表现,有利 于准确表达群众的意愿,有助于突出人物特色和新闻感染力。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新闻战线一股清新朴实 之风扑面而来。这种良好的风气,不仅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得到 了改变,新闻文风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笔者阅读和研究了近一段时期一些媒体“走基层”的报道后, 一点突出的感受是:新闻报道中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的百姓语言大大 增加了;记者用“原生态”的群众话语描述新闻情节、点明新闻主题 成为常态。百姓语言的活用在增强新闻感染力中发挥了重要功效,拉 近了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大量“走基层”作品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是语言大师, 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百姓语言的运用是体现新闻接近 性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体现群众观点的有效手段,是新闻表达沟通、 影响读者的快捷途径,是体现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闻 文风的具体表现。百姓语言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新闻主题的表现,有利 于准确表达群众的意愿,有助于突出人物特色和新闻感染力。
让我们通过一些“走基层”作品的实际案例,分析研究一下百 姓语言在新闻标题制作、背景材料运用和增强新闻宣传感染力方面所 发挥的独有作用:
百姓语言上标题一一新闻的眼睛更亮了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百姓语言上标题让新闻的眼睛更亮了。十
分凑巧的是,当笔者翻阅2011年11月16日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时,发现这3张报纸当天的“走基层”报道,不约而同地都 把百姓语言做在了新闻标题上:
地处原始森林的云南贡山独龙江乡首次通了 “大电”(引题)
“比山猴子还厉害的送电人”(主题)(2011年11月16日人 民日报一版)
延庆大庄科乡招聘农村文化资源管理员昨面试(引题)
“我要当上了,这伙儿设备都不让闲着”(主题)(2011年11 月16日北京日报10版)
昨日零时至今日10时热力集团热线呼入电话近两万个(引题)
“暖气不热一半因为'窝气'”(主题)(2011年11月16日 北京晚报4版)
在这3个标题中,人民日报的标题是用的当地独龙族老人普红 文的话语。老人用家乡常见的猴子的特性来形容供电职工高山架线时 的敏捷动作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形象传神而又动感十足。看了这个标 题,供电人在大山间飞岩走壁为百姓架线的英姿跃然纸上,直扑眼帘。 任何精美的形容文字,在这种原生态的白描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北京日报的标题引用的是延庆县大庄科乡招聘文化资源管理员 面试时,村民高稳梅竞聘时说的一句话。这个标题让读者一眼就看到 了高稳梅想要竞聘上岗的迫切心情,且语言中透着浓重的地方语言特 色。熟悉延庆地方话的人都知道,“这伙儿”是延庆人经常使用的一 个代词,意为“这些”。记者在这里直接引用高稳梅的地方语言,增 强了新闻的接近性效果,真实之外,更让当地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北京晚报标题则是引用的北京热力集团相关专业人员在回应暖 气不暖的原因时
浅谈新闻报道中百姓语言的活用与功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