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doc浅谈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
. 石龙中学许宏春
摘要:结合小说《追风筝的人》的故事情节,运用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 进行精神分析批评,探讨小说主人公阿米尔身上存在的“自卑感”,及其对推动 小说情节发展、塑造主人公阿米尔的形象和影响这部作品的文学接受方面的作 用。
关键词:自我超越;《追风筝的人》;自卑感;阿米尔;阿德勒
一、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
阿德勒是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被称为“个体心理学之父”,他创立了影响 深远的个体心理学派。其中关于“自卑感”的理论作为个体心理学派理论的基础, 对心理学和文学批评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阿德勒“自卑感”理论的诞生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奥地利人。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家境较为 殷实的犹太商人之家。自幼阿德勒的身体就十分羸弱,并且由于患有软骨病导致 驼背。与他相貌英俊、身材挺拔的哥哥相比,阿德勒感到沮丧和自惭形秽。五岁 时因肺炎几乎丧命,但他坚强的活了下来。上学后,因数学差受到老师的歧视, 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优等生。他曾是弗洛伊德的亲密朋友,后因为观点上的 分歧,两人分道扬镰,遭到弗洛伊德的压制和排斥。但阿德勒仍然矢志不渝的坚 持自己的研究道路。他事业起步不久,一战爆发。他不得不中断研究,到军中服 役,救死扶伤。战争结束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昔日的追随者和伙 伴却因观点不合弃他而去,几乎动摇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但是阿德勒依靠自己 的顽强意志渡过了难关,最终将其创立的“个体心理学”发扬光大。可见,阿德 勒的一生是由自卑到勇敢超越自卑的历程,正是这些切身的深刻感受,使得他对 个体心理现象和自卑感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阿德勒的一生可以说是命途多舛的一生,但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使他获得了 创立个体心理学派和探索出“自卑感”理论的契机。
1907年,阿德勒发表题为《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的论文。在这 篇文章中阿德勒首次引入了 “自卑感”概念。到1910年前后,阿德勒的思想进 一步成熟,先后发表了许多关于自卑感的文章,进一步完善了“自卑感”的概念。
“自卑感”理论的内涵
“自卑感”作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和深刻内 涵。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 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感“它不仅指 人生理上的缺陷,也包括了人面对现实的社会和生活产生的种种不完满和不理想 感中产生的自卑感。”[1]阿德勒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可能遭到“自卑 感”的冲击,它是人正视现实的一种理性的自我反省的心态。
阿德勒认为,由对待“自卑感”的两种态度,会产生两方面不同的影响。一 方面,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种“自卑感”,就会引发两种消极心理现象的发生,
即“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正视“自卑感”,“承认现 状的不足、获取进步的动力,不断地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在这种自卑 与优越的距离不断的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1]
二、阿米尔的“自卑感”及其在全书中的作用
《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自卑感”的人,而阿 米尔在不同时间和环境背景下对“自卑感”的不同态度,使得他不同时期的人生 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样子。
阿米尔“自卑感”的产生
如上所说,“自卑感
浅谈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