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孝贤碑林》序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孝的本质是爱。孝的表达方式是感恩。孝的作用是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2000 多年前,我们的先哲把孝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孝道。孔子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论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孔孟的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 照耀世界的真理。当前,我国人民正在党中央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和谐,关键是人的和谐。而家庭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家庭和谐, 重要的是尊孝爱幼。尊老,要强调一个“孝”字。孝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字,先有老子,后有儿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孝。孝字的构成体现了父慈子孝,充满和谐。爱幼,要强调一个“教”字。教字左面是个“孝”,右面是个“文”,先学孝道,再学文化,德才兼备,才成其为教育。教字的构成告诉我们,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基,对儿童的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我国是世界老龄人口大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度过晚年,儿女的孝敬,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必须进行孝道教育。孝道教育,成本最低,作用很大,意义深远。它所提供的道德保障,是建立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河南嵩山张林银先生热心弘扬中华孝道,积极筹建《孝贤碑林》,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海内外二百多位著名学者、书画大家、佛道教界大德和商界领袖等人士热烈响应,共襄是举,实为我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一盛事也。闻此喜讯,倍感鼓舞,书此短文,权作序言。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主任李宝库二○○七年八月八日于北京序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孝贤传承是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的稳固中心,对子孙的教育,也是行薪火身教言教,数千年延续下来,始终如一。在整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无孝无以立德,无德无以为人,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建立家庭美德的首要条件,是家庭和睦的头等大事。尊老就是指孝道。严父之恩高如山岳,慈母之恩深似大海。和道忠孝,天经地义。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新生。合国情,得人心。孙中山先生: “谈到中的首先是‘忠孝’,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到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擘创建公益性孝贤碑林,中原带头,应者如云,名家宿儒,慷慨挥毫,不计报酬,倾心相助。今征集了遍及全国乃至世界二百多位名人大家的书法精品、阐发孝字要义,共襄是举。筹委会自成立从征集、到出版、编规划、镌碑刻,无怨无悔,勤苦奔波筹谋,俯首甘为儒子牛。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心血和汗水。你们并非家财万贯的富商巨贾,而是缩食减食,凭自己的执著、努力、决心、毅力、视孝道为己任,捐出自己终生从牙缝里节俭下的那一点养老金,勉力盛事,可谓情操正洁,堪为推动孝贤文化运动的楷模。争名需争千古名,争利要争天下利。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争得安享晚年天伦之乐,也为无愧德艺双馨的贤达争到勒石刻碑立传扬名,给后人留下了雪泥鸿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大国。城市老人期待精神慰藉,农村老人更需儿女尽孝道。农村老人群体十分庞大,家庭养老也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上劳作一生的老人,能安度晚年、老有所养, 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这本身就是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美满的理想社会,也是国人千百年的梦想。孝道若被淡化、沉沦,将导致道德与人群脱节。眼下,有些人为了争夺父母财产,澈底违背了道德良知、忘记了“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低头细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为了针尖大的芝麻小事,反目成仇,甚至对薄公堂。子女对父母如何行孝,父母对子女要求不高,不要侍奉金铺地玉砌宫,也不求锦衣玉食。孔子说: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清代大学者郑板桥县令卸任,地方父老自发列队送至城门外上马车,依依不舍,问县令大人, 还有什么事要交待的。郑板桥环顾四周,叹了口气说: “你们回家之后,侍奉父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就行了。”乡下人读书不多,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太爷卸任, 心绪不宁,精神恍惚,说话似乎颠三倒四,有学问的人解释说: “天下父母心,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乃至病痛缠身,时时刻刻牵挂在心。”大家就领悟明白了。身体发肤源于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做子女的,当知恩感恩报恩。孝、是本分、
《孝贤碑林》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