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葬身之所传说多:蒲松龄写过“曹操冢”
2010年01月05日08:14新华网我要评论(9)
字号:T|T
岁末年初,有关曹操墓的消息夺人眼球,轰动伴随着争议,风波迭起。
本文不涉及对新发现的曹操墓的真伪判断——暂且让我们回到历史上,看看有关这位名人葬身之所的种种离奇传说。
2009年岁末,在河南安阳附近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公布,引起全国轰动,争议迭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写成一位奸雄。他的葬身之地一直是千古之谜,有七十二疑冢之说,相传曹操自知杀人过多,怕死后被人掘墓,遂设七十二疑冢,使后人不能找到。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写道,曹操临死前“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这说明至少在明初,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经很流行了。
有研究认为,自宋朝开始,出于政治的需要,曹操的形象越来越负面,尊刘抑曹的思想深入人心,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曹操性格多疑,将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得玄乎一点,似也可信。而且他生逢乱世,自己就盗过王侯墓以资军用,因此给自己多造些疑冢以避盗墓贼也合情合理。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确实有众多墓冢小山似地罗列于漳河两岸,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古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曹操墓,除了七十二疑冢外,还有许昌城外说、铜雀台下说、漳河水底说、磁县彭城说、鹤壁石林说、安徽亳县说等众多说法,但都没有结果。
正因为此,长久以来,关于曹操墓的传闻很多,且越来越离奇。《聊斋志异》中有《曹操冢》: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曹操冢》的故事也并非蒲松龄凭空想象,很多明清笔记中记载了曹操墓的发现。笔者早年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为内中多鱼,乃由隙入,只见石板下有石门,门内尽是美女遗骸,一石床上卧一人,冠服如王者,碑文明记此乃曹操。因以水银敛,肌肤不朽,众人磔裂其尸而出。比《曹操冢》离奇多了。
再让我们看看正史上是怎么说的。正史上的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关于他的墓地,《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頉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兼容。”《三国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西门豹祠。
中央电视台4频道的《走遍中国》2009年曾播出《寻找曹操墓》的专题节目,文物工作者们首先以西门豹祠为参照物,但年代久远,已不可寻。
其次西晋文学家陆机曾发现曹操遗令,除了《三载,曹操还吩咐他的妻妾们在铜雀台的公堂上安放一张六尺大床,挂上灵帐并供奉,逢每月初一、十五上午,向灵帐奏乐歌舞。同时,遗令还嘱咐他的群臣,“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应当是《三国演义》描述的来源。文物工作者们又以铜雀台为参照物寻找,但同样没有结果。
100105曹操葬身之所传说多 蒲松龄写过“曹操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