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在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下提高生物常态课实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单位: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
课题负责人:文学艺
2009年4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学科教育来说,课堂就是实现育人工程的施工现场。美、日、德等国家的研究者,1995年开始的一项基于课堂教学的录象资料的分析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证明:常态课堂下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体教学质量。而目前我校生物常态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是教师花了很大的心力与体力,却在学生身上得不到相应的效果回报,教学效果平平。新课标贯彻后,虽然老师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开始做出改革的尝试,但往往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行为的转变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走不出旧模式的圈子,形式改变,但收效甚微。具体表现在:教学媒体先进了,教学效果却不见提高;学生动起来,教学进度成了问题,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更多地停留在表面,课堂教学中抓学生学习目标落实不到位;课堂结构或过于松散,或过于紧密;教学赶进度,轻效果的事时有发生。从师生关系上看一方面教师追着赶着学生记、背,另一方面学生却找出种种借口逃脱,教师累,学生烦等。现实需要我们探究合乎时代潮流的教学策略。“生本发展”是“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理念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的教改过程中,我们应在关注学生发展基本理念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追求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将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将研究的焦点就瞄准在如何提高生物常态课的教学质量上,提出了《在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下提高生物常态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于把示范课、观摩课作为学习、研究、推广的典范,往往是为了这一节课的成功授课教师乃至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倾其所有,进行充分准备。结果必然是获得众人喝彩。但是,冷静思考一下,真正能普遍推广的实用的观摩课又有几节呢?只有常态课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过程的真正转变,才能带来实质性的教育改革。
《在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下提高生物常态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其意义在于:第一,可以促进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凸现,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第二,让教师带着科研意识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更加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教学相长的互动活动中受到教育对象的激励和启发,自觉成为教育规律的研究者,造就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去丰富完善发展教育理论。第三,生物常态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能带来我校生物常态课教学设计的优化,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促进我校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性提高。
本课题追求生物常态课教学实效性,克服了以往的观摩课、评优课经验难推广的弊端,可以使教育理论更加充实完善。鉴于昌平二中在全区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探索成功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将对全区的生物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2、全面发展教育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探索提高生物常态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我校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的开展,在我校生物组形成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促进我校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我校的名师工程的开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常态课的课堂教学调查分析。分析新课程理念在当前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贯彻情况,以及课堂教学行为中反映出的教师的设计思想,探究造成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无法在常态课教学中坚持实施的具体原因。
2、具体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是学案教学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布置。以课题组教师为主要的研究伙伴,聘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班进行提高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申报、相关理论学习、学生和教师问卷的设计、调研分析、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到北师大附中等名校学一中进行教学交流,组内教师听评课积累典型案例总结与提高。
第三阶段:听取昌平区教科室专家指导意见,进行问题反思,修改方案,改进研究,形成较为成熟的有实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四阶:成果收集。进行课题研究总结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
1、根据研究主题进行教师和学生问卷的设计、调研分析、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