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轨道交通 1 号线工程土建施工 06 合同段南湖广场站~ 南湖北路站区间暗挖隧道地下水封堵方案编制: 复核: 审批: 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 1 号线工程 06 标段项目经理部 2 一、编制说明南湖广场站~ 南湖北路站区间由两个临时施工竖井组成,从目前隧道开挖情况看, 1# 竖井基岩裂隙水发育,作业面水流量较大,对正常施工有一定影响。业主及监理要求,针对这一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隧道施工质量和安全,为此,我项目部特编制本方案指导现场裂隙水治理施工。二、工程概述 工程概况本段区间长 , 设计采用矿山法施工, 设置 2 处竖井; 南湖广场站~ 南湖北路站区间南起南湖广场站, 南湖路向北敷设, 横穿格拉玛依高架,区间周边建筑多位住宅、商铺及办公楼等,终点为南湖北路站。本区间起讫里程为 YDK7+~YDK8+ ,右线全长 ,左线全长 。本区间在 YDK7+ 处,设置 1 号施工竖井,兼做区间联络通道。竖井位于南湖南路与南湖东路交口东南象限,南湖人民广场西北角, 施工竖井净空尺寸为 × , 井深 ; 竖井周边主要为南湖公园绿化地, 无其他重要构筑物。在 YDK8+ 处, 设置 2 号施工竖井, 兼做区间联络通道, 施工竖井净空尺寸为 × , 井深 。竖井位于南湖北路与南湖北路东二巷交口东北象限,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门口;距离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门口最近距离为 58m ;在 YDK8+ 处设置联络通道兼做废水泵房。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场地内主要地层为由冲积、洪积河床堆积形成的第四系全新统—晚更 3 新统圆砾、卵石及下伏的侏罗系泥岩、砂岩构成,地表广泛分布人工素填土和杂填土,在卵砾石层中局部分布透镜体状黏质粉土、粉土和粉细砂。地层特征如下: 1 )第四系全新统( Q4) 人工填筑土( Q4ml ):广泛覆盖于城区及其附近地表、道路表面等, 为人类活动所致,由杂填土组成。①-1 杂填土:杂色,以建筑垃圾为主,含碎石块、粉土、混凝土块以及生活垃圾,极不均匀、潮湿, II 级普通土。 2 )第四系冲洪积( Q4al+pl ): ②-4 粉土( Q4al+pl ): 灰黄色,湿~很湿,中密~密实,土质不均, 夹砂及砾石, Ⅱ级普通土。②-10 卵石( Q4al+pl ):杂色,成分以砂岩、灰岩为主,颗粒呈浑圆状, 粒径组成: 大于 200 mm 者约占 5%, 20~ 200mm 者占 70% ~ 75% , 余为砂粒及粉、粘粒充填,级配良好,稍密- 中密,潮湿—饱和,为Ⅲ级硬土。 3 )侏罗系( J) 本段基岩主要为侏罗系强风化~中风化的砂岩和泥岩组成,岩层产状 340 ~ 360 °∠ 65~ 75° ⑤-1-2 强风化泥岩( J2+3Ms) : 淡灰色, 局部浅黄色, 泥质结构, 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比较破碎,呈碎块状,局部有短柱状,风化层厚 1~ 2m,Ⅳ级软石。⑤-1-3 中风化泥岩( J2+3Ms) : 青灰色, 泥质结构, 厚层状构造, 岩芯呈柱状,锤击易碎, Ⅳ级软石~ Ⅴ级次坚石。 4 ⑤-2-2 强风化砂岩( J2+3Ss ):灰色,灰绿色、局部棕黄色,细、中粒结构,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局部呈短柱状,风化层厚 2~ 6m,Ⅳ级软石; ⑤-2-3 中风化砂岩( J2+3Ss ):灰色,灰绿色、局部棕黄色,细、中粒结构,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岩芯呈柱状,锤击不易碎, Ⅳ级软石~ Ⅴ级次坚石。⑤-2-4 微风化砂岩( J2+3Ss ):黑灰色,细、中粒结构,层状构造, 钙质胶结,岩芯呈长柱状,锤击不易碎, Ⅴ级软石~ Ⅵ级次坚石。 水文地质 1、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 1 号线工程地下水类型按照赋存条件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空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及构造裂隙水三种。(1 )第四系空隙潜水主要分布乌鲁木齐河两岸阶地、漫滩区及冲、洪积平原区,第四系空隙潜水地下水位南高北低,赋水量较小。(2 )构造裂隙水主要分布于雅玛里克背斜轴部及雅玛里克断裂带内。(3 )基岩裂隙水局部赋存于第四系接触带附近的表层岩中。 2 、地下水动态及补给径排关系本合同段沿线主要位于乌鲁木齐河谷地段,由于人们大量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经济活动,使乌鲁木齐河谷地下水动态因素,由最初的自然因素为主改变为大部分地区目前以人为影响因素为主。特别是 1961 年在乌鲁木齐河谷上游乌拉泊修建了水库,改变了河谷地下水补给条件,使其由原来的以地表水入渗补给和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为主改变为以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和乌拉泊
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竖井裂隙水治理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