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五年级的乡镇学生,他们和亲人朝夕相处,对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有一定的接触,因此课文内容对他们而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具体实施时,突出了以下教法与学法的运用:
1、疑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我让学生依题质疑,在读文中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文中语段进行发问与思考,以活跃思维。
2、研读。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过程 ,在研读中感受亲情、回味亲情、体验亲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台。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
根据课文知识丰富、教学重点多、乡镇学生学习进程较慢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抓住“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进行自主探索,重点感悟,学歌谣童谣,交流所收集到的家乡的民歌童谣。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现实中亲情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体味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风格。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文中精美插图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学生发言)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座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听一听从这小院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板书:月光启蒙)
二、自主探索,重点感悟。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学生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c: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洁,神圣的。)
d: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
月光启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