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政治权力
:(1)广义:政治权力就是权力现象与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2)狭义: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1)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2)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实用;
(3)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1)客观要素: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主要包括:① 生产资料 ② 物质财 ③ 暴力 ④ 其他要素
(2)主观要素:指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 能力素质 ② 身份资格 ③ 理论与策略 ④ 组织
(1)权力: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奖惩能力,来源于强制力。
(2)权威:影响他人的一种正当性,来源于理性的说服。信仰、
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3)联系:⑴ 都要求服从,都有支配的性质;
⑵ 权威构成了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实现要依靠对于权威的运用;
(4)区别:
⑴ 对权威的服从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⑵ 权威通常是不可更改的;而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具体的情势,不断地
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⑶ 权威的服从不要依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为后盾。
⑴ 外在客观的合法性,如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
⑵ 在主观的合法性,如被统治者发自心的认为统治者有权指挥他们,
而自己则有义务服从统治者;
传统型合法性(2)法理型合法性(3)克利斯玛型(个人魅力型)
9. 政治权力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区别
(1)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
(2)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精神上、信仰上的;
(3)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则依靠悠久的历史传统
第三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
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⑴、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
⑶、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 ⑷、政治文化具有发展性;
(1)政治认知性成分 (2)政治情感性成分(3)政治评价性成分
⑴、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
①、地域型政治文化;②、臣属型政治文化;③、参与型政治文化;
⑵、根据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联系划分;
①、传统政治文化;②、现代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各自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也是特定的政治文化世代传承的发展过程。
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⑵、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学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⑶、政治社会化是对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⑷、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
(1)使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
(2)维持或改革某一政治体系;
(3)维持、改革和创新特定的政治文化。
第四讲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形成的,反映特定阶级志和利益的,具有相当程度流行性的,对社会、政治做出根本性规定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1)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或思想体系,一种意识形态不是某些单纯观点的罗列,而是自成系统的理论、思想;
(2)作为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即它除了包含知识性的描述和解释外,还有着强烈的规性;
(3)意识形态是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观念和利益的集中反映;
(4)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甚至是普遍的流行性,能够切实地影响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社会成员的观念。
⑴、现实性 ⑵、总体性 ⑶、阶级性 ⑷、相对独立性 ⑸、依赖性
(1)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
(2)保守主义:古典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
(3)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1)社会政治整合功能(2)合法性支持与破坏功能(3)启蒙与教育功能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