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与假货泛滥
经济学家谢国忠:谈中国制造业与假货泛滥。
在中国市场上,坏的总能驱逐好的。劣币驱逐良币不可避免。企业将这归咎于中国消费者更偏爱低价,而不考虑质量。但是,真正应该指责的是中国经济的系统性缺陷所造成的可靠信息的缺失。在什么都不可信的情况下,消费者当然就会趋向于选择低价。
中国不能单纯依靠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因为生产劳动力能源土地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已经遇到瓶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恢复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微观经济做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只有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中国才有可能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发展到以质取胜的均衡。没有法治,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见成效。
以次充好
在中国,当用拉菲酒款待客人时,客人总会认为这酒肯定是假的。不幸的是,这种想法往往是对的。一些极为慷慨的朋友曾经用拉菲酒招待过我。但大多数都是假的。我相信他们都出价不菲。实际上,除非是用离谱的价格买到的,一般人都不敢用拉菲酒招待朋友。
当假货泛滥,消费者也就不再购买了。中国的富豪和权贵阶层不再炫耀喝了多少拉菲酒,因为担心看起来像傻子。消费拉菲的阶层也往下降了好几层。拉菲开始涌入贫穷的省份。大多数人不关心拉菲酒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饭馆是否在饭菜里加了化学添加剂,猪和鸡是不是用大量激素催肥的,牛奶里面是否掺入了三聚氰胺,瓶装水里面装的是不是自来水甚或其他更劣质的水。基本上,中国消费者一出门消费就开始冒生命危险了。中国人努力工作只能挣到微薄的工资,每天还要警惕自己要买的东西。中是脱节的。
很多企业将这种恶劣的形势归咎于消费者对低价的偏好。因此,为求生存,企业就偷工减料以降低价格。如果一些化学药品能让白开水喝起来像鸡汤,那么为何不掺一点呢?这能降低价格。如果三聚氰胺能让劣质牛奶以次充好,那么为何不造假呢?这很便宜。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人们无法分辨好坏,那么当然就会偏爱低价。我的看法是人们不具备可信的信息,来区分看起来一样的产品。这最能反映出执法上的不足。
食品安全问题每天都在发生。很少有人受到严厉制裁。例如,中国奶制品市场发生三聚氰胺危机以后,以国际标准而论,问题企业应当全部破产,其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坐牢。但是,ZF却在危机之后不久就让企业复活了。ZF并不站在消费者这一边。这是中国消费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
制度缺位
中国消费者正在动用一切手段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出国购物大行其道。但是,这无法满足日常消费。海关也禁止这么做。因此,少数有钱人退而求其次,选择高价商品。可悲的是,这种方法也不管用。
拉菲酒就是一个例子。假货多过真货。昂贵的饭店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天价进口商品,比如家具和衣服,其实都是东莞制造。好卖相常常是因为使用了不安全的化学用品。价格本身并不能作为有效的信号。实际上,越昂贵往往越不安全,因为供应商会用化学制剂增强口味和卖相。
经济学理论认为,长期而言,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可以在不需要外力介入的情况下自行解决。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会变得聪明,从而选择那些质量和价格更胜一筹的企业。这就是那些老字号拥有商誉的原因。但是为何这在中国没有发生呢?
原因在于,经济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太不稳定了,所以无法寄希望于长期利益,也无法采取长期思维。在中国,政治因素主导经济因素。政治经常翻云覆雨。当一个“保护伞”被除掉以后,下一个
中国制造业与假货泛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