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原文】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现代注解】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等智慧的人, 学习“道”以后, 会努力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等智慧的人, 学习“道”以后, 好像是学到了, 又好像是没学到。自己认为已经掌握了,不愿意去实践,光动嘴,不动手。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 他们自以为是, 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 根本就不相信。其实“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所以古人有句名言说: 道是光明磊落的, 但从不刻意体现出其光辉; 道是前进的, 但总是以退为进; 道是明朗的, 但总是被和其他事物混为一谈。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上乘的道德就像山谷一样深邃,但广泛施德时总好像有所不足; 道德是建设性的, 但总是不容易被人理解; 道德是坚实厚重的, 但总是体现出像流水一样轻柔。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白的东西,也含有黑的因素;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 大件的器具, 往往要在最后才能完成; 宏大的乐章, 不一定震耳欲聋; 光辉的形象,应该在无形中体现。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所以为道, 就是因为他无形、无名、平静、自然, 善待万物顺其自然而成就万物。李四光的故事老子说:“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李四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人民爱戴的科学家之一, 人们总会把他和中国的石油联系在一起。正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李四光之所以能够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与他始终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科学力排众议坚持真理是分不开的。从 19 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 考察地质。但是, 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 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 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 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 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 于是, 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 10 年以后, 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 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 引起了 1934 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 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 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 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 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 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
第41章: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