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明个人总结100字
文明礼仪故事100字
文明礼仪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道德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尊重关爱和友谊这就是讲文明。这点点滴滴的赞美和欣赏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文明礼仪小故事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
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
”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
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
”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
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②谈吐文明③举止端庄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
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
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汉明帝敬师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
关于文明个人总结1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