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鹤楼》教学设计[35].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诗中饱含的丰富思想感情、诗歌的格律与用典,对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和背诵诗歌都有帮助。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会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多的诗歌学习经验,在诗歌内容上理解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读悟结合,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深切的怀古思乡之情。 
背诵并能正确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读悟结合,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5、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深切的怀古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听录音、朗读、研讨。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课件准备。

:晏菲的《黄鹤楼》(古代版)
:黄鹤楼木质立体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欣赏歌曲《黄鹤楼》,学生观察黄鹤楼木质立体模型。一曲黄鹤楼,佳话心中留。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的崔颢登上黄鹤楼楼,必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便有了一曲混然天成绝唱。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黄鹤楼简介: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三)听录音,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初步了解课文古诗内容。要求:听准字音,边听边划分节奏。
,要求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比一比谁读的好,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
,然后自己根据注释翻译诗句,教师巡视,指点翻译有困难的同学。
5. PPT展示诗句翻译,学生根据自己的翻译情况稍作修改。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三、品读古诗,认知贯通。
(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每句诗里的重点字,抓住关键字感悟诗情。
(二)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讲评。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

《黄鹤楼》教学设计[3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jjg0025
  • 文件大小67 KB
  • 时间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