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一个海归的17次面试经历.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个海归的 17 次面试经历:求职三不政策成为笑谈 2011 年07月31日08:48 来源: 新华网字号:T |T 197 人参与 14 条评论打印转发 10 年前,出国还是件时髦事,而从国外镀金回来的留学生更是“稀罕物”,每当有这样的人回国便会四处受到追捧。 1997 年至 2000 年期间, 大批留学生归国, 他们有了新的名字叫“海归”,代表着高学历和洋背景。“海归”的持续升温促使更多的人选择去留学,可是, 时光轮转, 仅仅几年时间, 他们就发现自己有了新的名称叫“海带”, 因为回来并没有如愿找到满意的工作, 只能待业在家。继续等,“海带”变成了“海带干”, 甚至被人戏称为“面霸”, 因为总在不停地面试。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海归”身价如此暴跌呢?是“海归”的含金量下降了,还是用人单位更挑剔? John ,南京人, 28 岁,电气工程自动化本科毕业,留学澳大利亚学习工程管理,两年后考取硕士学位回国。以下是他找工作的心路历程: 8月 24日, 这是我的第 17 次面试。回国 5 个月了, 除了一开始走亲访友浪费了 3 个星期外, 我几乎每天都在看报纸、上网站了解招聘信息, 一有合适的就屁颠屁颠地抱上精心制作的简历去应聘。简历投了无数,除了过去的 16 次面外,几乎全都石沉大海。记得在国外时,留学生们经常在一起憧憬归国后的生活,有时候酒喝高了,大家会想起那个在留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 10 万元不去; 工作地点非大城市不去。那时候我们一帮年轻的留学生聚在一起,从来没有为未来的工作担心过,想的只是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大家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管是谁做到了身价百万千万的老总,都不能忘了在国外吃苦受罪的这帮兄弟们。现在想想真是可笑。记得下飞机的时候, 亲朋好友一起来迎接我, 几个在国内的朋友捶着我的胸口喊我“海归”, 后来我才知道, 在我那些亲朋眼中, 我回来就是发财的, 就是飞黄腾达的。那时我也真的很兴奋,觉得脚下的路真的是一马平川。永远也不会忘记第一次面试的场面,招聘人员接过简历时轻轻哼了一声: “又是海归? ”那时我还完全没有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竟然还略有点自豪地笑了笑。可是那人跟着来了句:“你是今天第四个‘海归’啦!”就在我愣神的时候, 他开始提问了。没有涉及任何专业方面知识, 只是问我有没有工作经验。老天, 我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校园, 在国外偶尔会去打点零工,但是跟专业压根没关系。得到了我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回答后, 他问我要多少薪酬。这个问题是我慎重考虑过的, 家里人也帮我合计过, 说还可以, 但是我毕竟刚回来, 所以我报了月薪要求 4000 元。其实在我的心里,这个数字已经很低了,爸爸妈妈花了那么多钱送我出去,也迫切希望我能尽快收回成本。可是我得到的是一句干巴巴的话:“回去等消息吧, 我们会给你打电话。”我当然没有等到期望中的电话。这之后, 我开始抱着简历遍地跑了, 开始羞于见到亲戚朋友。豪情壮志消磨殆尽了, 耳边只回荡着一句话:“等我们通知”。一次次地跑人才市场, 成功的总是那些国内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 3 个月了,这是我第 17 次面试。这是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家里人跟我说在南京无数人削尖了脑袋想往里钻。我再次精心准备了简历, 面试的场景我熟之又熟, 人力资源部的那位美丽的小姐简单

一个海归的17次面试经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