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传统
内容提要:出于在现代化背景下弘扬儒 家文化传统的意图,本文提出一种“后儒家” 的理论构想,试图通过深度批判“原儒家” 和"新儒家”始终坚持的血亲情理精神, 彻
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 转而
依据一种原本就内在地潜含于儒家传统人 本主义立场之中的普遍主义理论架构, 将传
统儒家提倡的那些依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思 想观念加以重组,由此大力弘扬儒家传统的 仁爱情理精神,在“后”之中继续维系“儒 家”传统的自身认同,从而凭借这种自我批 判、自我解构、自我否定、自我重构,使儒 家传统能够在当前人类全球化一多元化发 展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普世性的生命力, 并且对今后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其他文化 传统无法替代的独特贡献。
如何在中国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 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弘扬长期占 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 已经成
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试图 通过深度批判“原儒家”和“新儒家”始 终坚持的血缘亲情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 彻
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 提出
一种主张恻隐仁爱本根至上的"后儒家” 构想,重建儒家传统的普遍主义理论架构, 克服它的深度悖论和负面效应, 承扬它的深 刻智慧和优秀价值,以使拥有两千五百年悠 久历史的儒家传统,能够在当前人类全球化 一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普世 性的生命力,并且对今后人类文化的发展做 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从总体上看,儒家传统在实质上首 先是一种人本主义学说,十分关注人的存在、 尤其是人的伦理存在问题, 并充分肯定了人 的整体性存在中一己个体性、 特殊团体性和 普遍群体性三个维度的积极价值。
在个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为 仁由己”、“君子求诸己”、“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心”、“诚 意”、“修身”、“慎独”等观念,从而有
力地突显了人们在道德学问和人生志向方 面自主自强的重要意义。
在团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等“人之大伦”, 从而有力地突 显了人们在某些特殊性人际关系中维系情 感和谐、恪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
在群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恻隐、 羞恶、辞让、是非的四端之心和“仁者爱人” 的崇高理想,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社会生 活中实现普遍性“泛爱众”的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传统儒家主张的某些特 殊团体性规范,明显地带有古代社会的深刻 烙印,甚至包含着认同等级制度、倡导尊卑 秩序的陈旧腐朽因素。不过,倘若我们剔除 这些因素,那么,就其本身而言,儒家传统 提倡的上述道德观念, 大都是一些至今依然 拥有正面价值、值得充分肯定的积极伦理资 源。事实上,即便在现代历史背景之下,我 们也不可能完全否认为仁由己、父慈子孝、 恻隐仁爱这三个维度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
的积极功能
然而,问题在于,传统儒家却以一 种特殊主义的理论架构将人的存在的上述 三个维度联结起来,以致不仅在理论上陷入 了难以摆脱的深度悖论, 而且在现实中产生 了许多严重的负面效应。
这种特殊主义理论架构的内在实质在 于:传统儒家不仅特别强调特殊性血缘亲情 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 的本根基础,而且明确主张它在人的整体性 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 以致相
对于血亲团体性维度来说,一己个体性和普 遍群体性的维度始终只能处在派生从属的 依附地位。这一点构成了传统儒家一直坚持 的、区别于中外几乎其他一切文化思潮的独 特精神 血亲情理精神。
在先秦社会宗法血亲礼制结构的历 史背景下,孔孟儒学首先确立了这种"血亲 情理”的基本精神。一方面,他们明确主张 血缘亲情构成了人的整体性存在的惟一本
原,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天 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并且把“仁义礼智”
等道德规范的实质内容统统归结为“事亲 从兄”。另一方面,他们不仅以一般原理的 形式清晰地肯定了血缘亲情的至上地位, 明
确主张“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 尊亲”,而且通过一系列具体命题 如
“父子相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父子之间不责善”、“尧舜之仁,不遍爱 人,急亲贤也”等,明确要求人们在血亲团 体性与个体性或群体性出现冲突的情况下, 应该“舍己以取孝”、“舍仁以取孝”,从 而凭借本根至上的血亲团体性,压抑和否定 派生从属的个体性和群体性, 以致最终陷入 了一方面试图以血亲团体性作为本根基础 实现个体性和群体性、 另一方面为了维系至 高无上的血亲团体性又不惜牺牲个体性和 群体性的深度悖论。
此后,在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结 构逐步形成的历史背景下, 以及由于受到法 家思潮的冲击影响,荀子以及秦汉儒学在
儒家文化传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