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密级
UDC 注1
学位论文
SmCo 永磁材料微观分析研究
(题名和副题名)
王艳芳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包生祥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及地址)
申请专业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材料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6 年 12 月论文答辩日期 2007 年 1 月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电子科技大学
答辩委员会主席恽正中
评阅人余忠王敬东
2007 年 1 月 15 日
注 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 UDC》的类号。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 王艳芳日期:2007 年 01 月 5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秘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王艳芳导师签名: 包生祥
日期: 2007 年 01 月 5 日
摘要
Sm2(Co,Cu,Fe,Zr)17 是 SmCo 永磁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因其居里
温度高、温度稳定性好、耐腐蚀性强等优点在永磁材料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
用。对其性能提高的研究仍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但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
都是从配方﹑工艺上进行研究来提高永磁体性能。实际生产中, 影响
Sm2(Co,Fe,Cu,Zr)17 磁体性能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磁体的微观结构、成分及
其偏析、氧化污染等,而有关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课题围绕微观结构对材料性能影响为中心,采用各种微观分析手段,
以研究 Sm 氧化对微观结构的影响为主要突破口,进行系列的微观分析研究。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生产的 Sm2(Co,Cu,Fe,Zr)17 永磁材料
主要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在此方法制备的过程中,氧不可避免的从大气
进入永磁体中,严重危害磁体的磁性能。以往的研究通常进行金相显微分析,
忽略磁体氧化造成的微观缺陷。本文根据九所低氧工艺的要求,采用扫描电
子显微、电子探针 X 射线显微和 X 射线荧光三种微观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
结合粉末粒度分析和氮氧测定两种宏观分析手段,对永磁烧结体的微观形貌
和成分、粉末冶金法工艺流程中氧含量变化、永磁铸锭合金缺陷以及粉末样
品进行系列分析。结果表明 Sm 氧化物 Sm2O3 颗粒析出形成氧化孔洞是磁体
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氧主要集中在距磁体表面 2cm 以内;冷却速度不均匀
造成铸锭合金存在两种显著缺陷;气流磨粉末比滚动球磨粉末形状规则,粉
末密度大,烧结后所得磁体的密度也较大,性能优于滚动球磨。根据分析结
果研究了氧进入磁体的途径,Sm 氧化过程以及氧在磁体中的存在形势对磁
性能的影响。同时粉末粒度分析研究了粉末特性与磁性能的关系。
本课题将研究结果应用于2:17型SmCo永磁体工艺流程,为军用稀土永
磁材料的低氧工艺研究提供支持,为材料性能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SmCo永磁,微观分析,成分偏析,氧含量
Abstract
Abstract
Sm2(Co,Cu,Fe,Zr)17 permanent materials which studied in the article, hav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c performance, low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and
corrosion-resistant, are applied most widely used among SmCo permanent ic
materials. Researches pay lots of attention on its high performance. The most works are
put on process and element content to imp
SmCo永磁材料微观分析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