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孝”字文化释义.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孝”字文化释义《尔雅· 释训》云:“善事父母为孝”。即善待父母称为“孝”。《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 也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撰者不详。据考该书非经一人一时之手, 而是一种训诂汇编, 大体由初汉学者编撰。儒家视此书为通达古今之要律, 对后世影响颇大, 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其中对“孝”字的释训,成为后世公认的定义。许慎《说文解字· 老部》日:“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 子承孝也”( 孝通老)。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子承孝”成了“孝”字的正解,“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因此。《辞海·孝》释为“善事父母”。《汉语大词典·孝》释为“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亦谓孝道”。“孝”这个被誉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道德理念的专用词,其本义果真如上所释? 其实,通过分析古汉字字型结构及其文化蕴涵,以及对先秦早期文献进行认真地考证, “孝”字的本义并不是“事亲”, 甚至还不是“事人”, 而是“事鬼”,“敬神”,是一种对死去祖先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一意义的“孝”字,与中国上古时期“祭必有尸”的习俗有关。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一、从“孝”宇的宇型结构及其文化蕴涵来加以考证“孝”。在殷商甲骨卜辞中的构形, 从字型结构上看, 其上部从“老”,像“尸”,如皓发长髯的老者( 为尸所化妆,古代祭祀习俗), 下部为“子”, 像行礼之孝子, 是一幅孝子拜尸的图象。而现今大多数人受《说文解字》的影响,认为“孝”是会意字,从“老从子, 子承老”。“孝”字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即善事父母者。以上两种,哪种解释更确切呢? 从古代汉字结构系统及其文化蕴涵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古汉字中有一些具有某种共性的单字系列,比如取像相类的单字系列,它们字型相似, 意义也就相类似,如“墓”,“葬”,“壑”这三个字, 从它们在甲骨卜辞中的构形取像上看,都有“草”、“尸”、“人”等字型结构, 可谓取像相类; 从字义上看, 这三个字都表示古代的一些丧葬形式。举例释之:“世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而委之于壑”( 《孟子》)。“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 不封不树。”(《易· 系辞》)。“左师公日: 老臣残息舒祺?愿及未填沟壑而讫之”( 《左传》) 。从这些释义中我们知道这三个取像相类的字都反映了古时丧葬仪式的一些习俗。以此作为线索,来考察“孝”字,则可以看出“孝”字在构形上与上述字也有相类的地方(如“草”、“人”、“尸”), 那么我们即可推知,“孝”与丧葬仪式有一定的关联。“孝”应是古代孝子对已死祖先的宗教祭祀仪式之意, 而非“善事父母”之意。“孝”字作“事亲”应是后起之意,孝作为一种敬老养老的行为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文化现象。二、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 1、《周易》、《诗经》中“孝享”释意。《周易· 萃卦》卦辞日:“萃,享, 王假有庙, 利见大人”。《象传》说:“王假有庙, 至孝享也”。王弼《注》:“全聚乃得, 致孝之享也”。说“致孝享”是献出孝子的食物做供品。孔颖达《正义》进一步解释:“享,献也。聚道既全,可以至于有庙,设祭祀而致孝享也”。指出“孝享”是“祭祀”行为。来知德《集注》日:“尽志以致其孝, 尽物以致其享”。认为必恭必敬地行礼就是“孝”, 尽其所有奉献供品就是“享”。这就是“孝享”的本义。“孝享”一词即祭祀, 具体

“孝”字文化释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