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为内容手抄报] 课外阅读手抄报内容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深入识读汉字,提升语文素养。小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学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
一、课外阅读的基本原则
1、兴趣优先
小学要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小学生提高审美水平、锻炼意志品质的自然需求,因此,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既然是任务,它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无论喜欢与否,都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但是,诚如古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课外阅读能够保证在激发起所有同学的阅读兴趣的前提下进行,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其中的种种乐趣,久而久之,对他们而言,课外阅读将会如吃饭、睡眠一样不可或缺。
2、及时阅读
所谓及时阅读,是指紧密地结合课内作品的学习,同步阅读和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以便全景式地、深层次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涵。学了《到山下去看树》及时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了《埃及金字塔》及时阅读赵丽宏的《会思想的芦苇》等等。在这方面,教材配套的读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材料,应指导学生及时阅读。大多数老师往往在讲完课内作品之后布置一些课后阅读或拓展,在寒暑假布置学生阅读几本课外书,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3、博览群书
课外阅读是为了给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拓宽他们的心灵视野,因此,课外阅读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领域,而是要广泛涉猎,要厚积、博览。但是,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审美能力、人生阅历、人生体验等非常有限,对于散文,对于古典名著,对于长篇巨制,未必能透彻地理解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内蕴。因此,教师在认真筛选推荐作品的同时,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作品的内在特性,逐步、有序、分阶段地指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从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人传记。
4、突出经典
文学经典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时代、跨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疆界,就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要求小学生饱览中外名著是不现实的,但我们若能结合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精选出若干经典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则是现实可行的。《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以及《论语》、《孟子》等就是不错的选择。
5、循序渐进
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指导要具体、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的指导要突出年段特点,低年级段以识字、读顺、读通为主,中年级段以读懂内容、感知情节为主,高年级段以体会情感、学习写法为主,各年级段都要注重语言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书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1、在原文作标注
读书时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做上种种不同的标记。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什么地方做标记,什么情况下做标记,怎样做标记,教师都要详细说明,并尽可能进行现场示范。有疑问的
课外阅读为内容手抄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