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石(容易误称为“灵壁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石山,灵璧奇石形成于 9 亿年前,她美在自然、鬼斧神工、殚奇尽怪,集“质、形、音、色、纹…”于一体,皱、瘦、透、漏、奇…诸美兼备,被清乾隆帝誉为“四大美石之首”。灵璧石-简介“灵壁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壁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壁石,又名磬石,产于安徽省灵壁县磬石山,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利用灵壁石的历史。灵壁石天然成形,有大有小,一般以小者居多,主要作为斋室厅馆的清供,也可装点盆景。灵壁石的肌肤往往沟壑纵横,粗犷雄浑,给观赏者一种凝重感。石色以黑、褐黄、灰为主。一般以黝黑如漆者为佳,但也有的白灵壁、五彩灵壁更为夺人眼目。灵壁石的音质堪称独步, 无论是用小棒轻击, 还是仅用手指微扣, 都可以发出优美声音, 且余韵悠长, 所以灵壁石之音有“玉振金声”之美称。目前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壁。灵璧石- 记载历史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 116 种,灵璧石位居首位。“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 禹贡》载“泗滨浮磬”; 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晋书》载: 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灵璧石除磬石以外, 还有更奇特的观赏石,其出产地也不限于磬石山一带,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如灵觉山、朝阳山、白马山、耳毛山、邵山、九顶山等, 在县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 峨山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从已产出的灵璧石来看,其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灵璧石- 收藏历史古灵璧石之收藏鉴赏奠定了灵璧石的历史地位. 灵璧石之收藏鉴赏历史悠久。商代之“泗滨浮磬”、“虎纹石磬”可为灵璧石之最早代表。唐代是观赏石之崛起时期,其园林建筑虽多以太湖石为景,但灵璧石之藏鉴已有记载,如宰相李裕德之“醒酒石”等。白居易早年居符离,在其《莲石》一诗中云:“石倚风前树, 莲载月下池”便是对灵璧石之咏。五代、两宋时期应为灵璧石藏鉴之鼎盛期, 帝王官吏及文人雅士已开始从以园林太湖石为主流转而玩赏以灵璧石为代表的书房清雅之物,当以南唐后主李煜、北宋末年苏轼、米芾、徽宗赵佶等人为代表。“灵璧研山”、“宝晋斋研山”、“海岳庵研山”( 又名“苍雪堂研山”)、“灵璧小峰”、“小蓬莱”等名石相继问世,《云林石谱》、《研山铭》等名作亦应运而生, 米芾拜石、东坡以画易石等名人佳话已朝野皆知。此一时期, 乃是灵璧石在历史上第一次大开采时期, 也是赏石文化逐渐成熟之期。米芾之“皱、透、瘦、漏”之说便产生于此时,灵璧石为“四大名石”之首也定位于此时。由于徽宗在京都开封之东北郊筹建寿山艮岳而引发在全国各地搜寻奇花异石, 虽然导致贪官横行、民不聊生, 但客观上却推动了灵璧石的开采和收藏。南宋以后, 灵璧石之收藏鉴赏之风更盛。赵孟頫之“灵璧香山”、“五老峰”、“小岱岳”等名石鉴赏诗文已多有记载, 但至元及明之早、中期,灵璧石之收藏处于低潮,近乎沉寂。正如大文士王守谦言: “国朝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土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但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世风如何, 米芾后裔代代都是奇石爱好者, 而尤以明代大书画家、收藏家米万钟
灵璧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