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简介: 濮院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沪、杭、苏中间节点位置,区内有 320 国道、申嘉湖高速公路、嘉湖公路、嘉桐公路、京杭大运河等交通要道。全镇总面积 64 平方公里,辖 5 个居民社区、 14 个行政村,总人口 15 万人,其中新濮院约 10 万人。濮院气候温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被誉为“鱼米之乡、百花盛地”,曾以“日出万匹绸”成为“嘉禾一巨镇”。改革开放以来,因毛针织产业发展壮大而获得“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中国羊毛衫名镇”、“中国市场名镇”、“中国毛衫第一市”、“中国大型品牌市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中国最具商业影响力专业市场”等荣誉称号。 200 8 年, 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 1183 6 元。濮院镇在浙江省乡(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中名列第 31 位,在全千强镇中,位列第 90 位。濮院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等。濮院概述: 濮院镇位于桐乡市东部, 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 又称御儿。秦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习称“幽湖”、“梅泾”、“濮川”。宋高宗南渡,著作郎濮凤以附马都尉驾临安( 今杭州), 后迁居幽湖, 遂为濮氏世居地。其六世孙濮斗南援宋理宗有功升任吏部侍郎, 诏赐其第濮院, 镇因此得名。元朝大德十一年( 公元 1307) 濮鉴出资构屋开街, 建四大牙行, 收积机产,“召民贸易”,“远方商贾旋至”, 无羁泊之苦,故又名永乐市。自宋以来, 濮院丝绸业发展形成江南大镇, 镇民读书之风日盛, 文化发达, 宋元明清四朝共有进士 26人, 举人 86人。民国 16年《濮院志》载:“宋为人物之邦, 至今士多兴于学,外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濮氏好客,各方学者名流,纷纷来镇寓居。元至顺间(1330 一 1333 年) 濮彦仁父子组织“聚桂文会”,东南名士 500 人以文赴会,由杨维桢阅卷,评其优劣,录选优秀文卷 30 稿,出一专集。后世有“自吴毅以下,文皆传世”之说。明清寓居镇之附近的鲍恂、贝琼、程柳庄等结社濮川; 清初举办太平文会; 嘉庆间岳鸿振、陈世昌等组织冷枫诗社。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诗, 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 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吕坤的《鸳鸯湖棹歌》斟酌旧闻, 寓以讽喻, 与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媲美并传。清代沈涛的《幽湖百咏》,颂赞了镇境的历史、人文、市井、物产、名胜古迹。乾隆年间,沈尧咨、陈光裕合编《濮川诗钞》,搜集 29 位诗人作品计 35 卷,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清代雍正、乾隆以后, 书画金石、考古收藏等艺术创作与鉴赏之风, 亦在镇上开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张弘牧等人,或书画,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鉴赏, 均有很深造诣。濮院清代画家董,行修学博,善画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虫长卷真迹, 经吴昌硕题字,尤为珍品( 现存桐乡县博物馆) 。名士沈梓写下了大量的太平天》,祖父沈韦汀以《幽湖百泳》附之,为濮院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濮院历来重视修志, 明清以来有 15 种之多。据濮院志书记载, 历代各家著述有 185 人 380 种之多,为镇民留下丰富的文化
濮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