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景泰年间山东黄河水患的治理.doc明代景泰年间山东黄河水患的治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上也给中华民族带来许多灾难。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黄河水患时有发生,给沿岸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历史上黄河以多泥沙、善淤、善决、善 徙而著称于世。尤其是明代,黄河水患十分严重,有关明代黄河决溢的记 载史不绝书。山东地处黄河下游,自古以来就深受黄河水患的影响。明朝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运河的地位急剧上升,保障漕运畅通成为关系国计民 生的重大事务。因黄河在山东境内与运河交汇,加之漕运的特殊地位,使 得山东地区明代黄河的治理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
景泰年间山东频繁的黄河水患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明代沙湾河患并非自景泰年间(1450—1457年)开始,其源于正统时 期。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河南新乡八柳树口决口,造成黄河 历史上第20次较大的改道。黄河改流为二,一自新乡八柳树,由故道东 经延津、封丘入沙湾。一决荥泽,漫流原武,抵祥符、扶沟、通许、消川、 尉氏、临颍、哪城、陈州(现淮阳)、商水、西华、项城、太康。明英宗 先命工部尚书石璞治理,未有成绩,改由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前往山东治理 水患。王永和修沙湾堤大半,不敢尽塞,在东昌置分水闸泄水,黄河入大 清河归于海。然而,王永和对于沙湾的治理只是暂时堵住沙湾决口,未能 完全治理好沙湾河患,使沙湾河患遗祸景泰年间。
首先,频繁的黄河水患严重影响了山东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黄河泛 滥,淹没农田、村舍,致百姓衣食无着,流离失所。景泰三年(1452年) 八月,山东兖州府奏:“雨水泛涨,禾稼淹没,人民缺食,粮草无征。”御 史罗澄亦奏:“徐州抵济宁一带,平地水高一丈,民居尽皆坍塌。老稚妻 孥,流寓道路。”可见黄河泛滥对沿岸百姓危害之大。
其次,频繁的水患给山东地区社会秩序造成了威胁。景泰三年,负责 治理沙湾决口的工部尚书石璞上奏中就提及“两畿、山东、河南被灾穷民 多事剽掠”,请求皇帝免除被灾百姓的赋税,以稳定社会秩序。水灾之年, 农田被淹,百姓缺衣少食,为求生存,部分身强力壮者则转而为盗,使山 东灾后本就脆弱的社会秩序雪上加霜。景泰四年(1453年),太仆寺少卿 黄仕?y上奏“见黄河一派自荥泽县南流入项城县界,一派自新乡县八柳树 北流入张秋会通河。两派河流皆经六七州县,有二千余里俱系民间耕植之 地。民皆荡析离居老稚不相保聚,或徙或聚为盗”。
最后,黄河与运河在山东境内交汇,黄河泛滥,水量暴涨,往往会冲 决运河河道,致使运河水随黄河东去,致运道淤塞,对漕运航行造成严重 阻碍。正德年间曾任山东左布政使王■指出:“圣朝建都于西北,而转漕 于东南。运道自南而达北,黄河自西而趋东。非假黄河之支流,则运道浅 涩而难行。但冲决过甚,则运道反被淤塞。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 者亦莫大于黄河。”
明景帝即位后加大了山东地区的水利建设
明景帝在继位之初,就着力于山东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尤其关注黄 河冲决所带来的漕运淤塞问题,加大了山东地区的水利建设,以期保障百 姓的安全及漕运的畅通。景泰元年(1450年)因也先(明代蒙古瓦剌部首 领)入侵,山东水利建设仅监察御史陈全修筑了沙湾2个缺口。是年四月,
监察御史陈全上言,当年王永和修沙湾堤,留西岸2个缺口未堵,“近者 东阿县以西大洪口鲤连,河水落河身渐露,与缺口相去甚近。恐将会通
明代景泰年间山东黄河水患的治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