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作者介绍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些许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句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的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可爱淘气
一个“弄”,一个“卧”。
“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卧”字,把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账,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
牧童晚归休憩图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副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静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什么图?
舟
过
安
仁
宋杨万里
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