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香港电影的时间、记忆、身份与未来.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香港电影的时间、记忆、身份与未来
[摘要]多数香港电影的母题,都潜藏着时间裹挟、记忆纠缠和身份的烙印。97回归前香港对内地的陌生,英国政府统治下的民主萌芽,迫使香港人在1997年前后对自己的身份一再追问。回归后小岛的内耗,停滞的社会发展让香港电影放眼当下,以日常生活的镜头寻找拯救与逍遥。本文尝试通过研究香港电影的时间、记忆、身份和梳理表现日常生活的香港电影,指出其追寻逍遥的未来意图。
[关键词]时间;记忆;身份;未来
一、绪论:时间背后的空间借条
港岛150年沧海桑田,新界、九龙99年的租约,帝国的阴霾,游子的身份,未知的将来,成为港人心中难解的时空“大限”。①20世纪90年代伊始,“时间”纠结于港人最日常的娱乐形式——电影;97回归,港人直面的不仅是时间的“大限”——归属一个体制就是归属一种生活方式,除政治回归外,对普罗市民来说,狭路相逢的更是“空间”问题:究竟是留守香港,还是远走他乡?抽象的时间问题,紧迫为空间(肉身)停留问题。这张空间的借条随时间推移,燃及每个港人的自身,非此即彼的“空间”的选择,裹挟着每个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二、回家的陌生:时间·记忆·身份间的纠缠
1967年香港本地发生暴动,②惊动了港英政府,也改变了过客们的心思。“67暴动”后,港英政府开始建设香港,从基建、医疗到教育,港督戴麟趾、麦里浩和尤德等人大刀阔斧,屡施善政。治下的香港,相对“文化大革命”的内地来说,不啻天堂。生活改善催生了归属感,香港的本土意识开始萌芽。
80年代后期,港英政府开始在香港逐步推行民主选举,加快了香港本土的民主进程。民主与专政的制度对比,更加拉远了两地制度上的距离。90年代郑裕玲主演的电影《表姐,你好O野!》,讲述两个内地的公安到香港办案所遭遇到两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处事方式的不同。表姐的蛮横、封闭、好奇和“左倾”与电影里香港警察开明、淡定和民主相较,表明港人眼中两地在政治文化上巨大的差异。
在97回归前的一个月,大量港人聚集在湾仔维多利亚公园,排长队申请英国海外属民护照(BNO)的一幕,显现了港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他们纷纷以行动,投下对中央任命下的香港特区政府的不信任票。几乎同一时间,陈果的“香港三部曲”之一《去年烟花特别多》,讲述一群在英国1997年撤走前夜被撇下的华籍英兵:他们生计零落,颠沛流离,不为社会接受,遭到自己人怀疑。这部电影的台词“我们不是完整的中国人,更加不是英国人”隐喻了将要回归的港人命运:被养母抛弃、放弃,回到生母的怀抱,又由于文化和制度差异,一时难于融合,因而不被待见。既可见其中的屈辱和不甘,又可见无奈与接受。
回归15周年,昔日英国的影子并没有完全在港人的视野里消失,外国势力并没有完全消失。最近个别港人在上水举起英国国旗,并打出“中国人滚回中国”的标语,虽是对最近“蝗虫”事件个别的偏激回响,不过如结合近年香港反蝗虫,对“我是中国人”这个身份认同度创新低等事件,③也可窥见中港之间一时的矛盾。
故此,一旦香港经济状况下滑,施政不得人心。面对一个并不满意的政府,和97回归后
“上上落落”的15年的生活,社会便容易出现分化。最近两三年,这种撕裂式的分化和对立情绪开始在港人的思维世界游走,逼仄的空间回荡着“我是谁”“我过去是谁”“我将来又会是谁”的声音,迫使他们寻找出路。
香港电影以警匪片

香港电影的时间、记忆、身份与未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