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王夫之对古代作家的批评
最近,学术界对于王夫之关于古典诗文 大家的严格批评有所关注。如船山将贴近历 史、同情人民的杜诗讥为“愁贫怯死”;把 元、白写爱情的诗歌斥为“迨元白起,而后 将身化作妖冶女子,备述衾绸中丑态”;把 白居易写歌行的才能贬低为“如决池水, 旋
踵而涸”;对题材和风格多样的苏轼诗文说 成为“萎花败叶,随流而漾”;对曹植、陶 渊明、陈子昂、王昌龄、李白、孟郊、韩愈、 曹邺、陆游等数十位作家,也多所指谪。这 与我们的文学史常识大相径庭, 不免使人困
惑。
一、文化整合,苛求难免
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过各式各样的 整合如孔子之刀笔,汉人之罢黜百家,各代 正史“文苑传”等中的褒贬,〈〈四库全书》 之以“偏”概“全”,王船山之严格批评, 等等。历史上,我们的文化经过历次体系的、 载体的、代表人物身价的种种整合,包括正 面和负面的、在朝在野的、强权式或内省式 的。体系的:如孔子的删定〈〈诗三百》、乾 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等。身价的:如钟 崂《诗品》对作家作品的品评、〈〈文心雕龙》 的精细梳理。载体的:如《四库全书》对典 籍的收存或排斥不录。
其中“强权”式的,是体现在朝者意志的 行为,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纂修。
"内省”式的,是在野的、无权的,然而相 对“自由”的个人行为,如李贽的〈〈藏书》、
〈〈焚书》和王夫之的〈〈诗广传》、〈〈古诗评选》、 《姜斋诗话》等,可以无顾忌地进行褒贬、
批判。说是“内省”,但却是他们倾注全部 心力,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对华夏文化一文学 所作的全面审视。
所以,应把船山对文人的严格批评,放置 在历次文化整合的背景和语境中加以看待。
二、船山的严格批评,建立在前人基础上 船山对于古典诗文的苛求,诚然使我们困 惑,但船山的行为也不是“空前”的。古代 文人由于流派、师承、观点的不同,文人之 间评头品足,甚至挑毛病,对文学的发展也
有好处。
以杜甫而论,唐代尚不被足够重视,宋代 以来,名气大了起来。但是,也有种种反对 的声音。大体上,对于杜诗的批评,主要有 几条线:第一条线:如杨慎反对“诗史”和 指斥杜诗中的“直陈时事 类于讪讦乃
其下乘末脚”。第二条线:如杨亿“不喜杜 子美诗"A
谓之村夫子W 赵执信〈〈谈龙 录;王世祯贬抑杜诗的博奥雄奇。 第三条线: 如朱熹说:杜甫的“〈〈夔州》诗却说得郑重 烦絮”;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杜诗〈〈八哀 诗》有“累句”之病;王世祯说〈〈八哀诗》
“钝滞冗长”;袁枚认为杜诗〈〈秋兴八首》
“不过一时兴到之语,……习气太重,毫无 意味”。以上大部分人的时代都在船山之前。
但是,这些批评有两个特点:首先,还是 只对部分或个别杜诗而言的。 如杨慎在总体 上还是服膺杜诗的,说“杜诗之含蓄蕴藉者 盖亦多矣”,并认为“诗圣于杜”。其次, 其中多数对于杜诗的意见,碍于杜的盛名, 因而“不敢议”、“不敢昌言”;或采取在 选本中不选杜诗的迂回态度。粗浅而言,由
于时代、流派、感受等不同,对杜诗有意见 是必然的,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好事。
而在王夫之的时代,出现了改朝换代的社 会、历史、文化、文学危机和心理危机,以 及思想界的茫然和真空,相对说来也产生了 可以言所欲言和破釜沉舟地检讨反思文坛 弊病的自由空间。船山对于杜甫的责难,正 是这种危机和真空状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 于上述对杜甫的批评意见的过滤、提升,以 及“上纲”。
船山的“原圣”、“徵圣”立场,和文学 关系于“兴国覆邦”的价值观,以及对于净 化的、超凡脱俗的文学的寻求,是超越于上 述批评者的观点和理念的;但他对杜甫的指 谪,仍不是无源之水,不能不利用前人的资 料和言语。戴鸿森在〈〈姜斋诗话笺注》中就 指出,王夫之关于“诗史”的看法,受到杨 慎的影响。
上述几条线的批评形成一种合力, 是以含 蓄蕴藉、淡远冲和,来反对杜诗的直露浅白、 "发扬蹈厉”、"易着色相”;船山则是以 原圣徵圣来反对杜诗的人性化、“愁贫怯
死”。尽管他们从颇为不同的立场出发,激 烈的程度也很不相同,但在这个方面却达到 了惊人的一致:反对的是杜诗的贴近历史凡 俗、过分的入世精神,即将个人和众人的穷 愁的如实描绘和尽情倾诉一一这卑微而正 当的人欲 携入诗歌的净土和大雅之堂。
船山批评陶渊明:“门庭之外,更有 数种恶诗:有似妇人者,有似衲子者 。
似衲子者,其源自东晋来。……陶公’饥来 驱我去’误坠其中……。嗣后啼饥号寒、望 门求索之子,奉为羔雉……”其实,苏轼就 曾说:“得一食而欲以冥谢主人['冥谢' 指来世相报,指陶《乞食》同诗中诗句:’衔 戢如何谢,冥报以相贻.),此大类乞者口 颊也。哀哉,哀哉!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 哀之也。饥寒常在生前,声名常在身后,二 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
怎样看待王夫之对古代作家的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