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音乐》随想
《街头音乐》一书的可读性在于其表象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音乐游记,作者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渴望了解异国音乐文化的全新天地。人们的观念常常是重雅轻俗,即推崇高雅音乐,轻视通俗音乐,尤其对处于通俗音乐最底层的街头音乐则更是不屑一顾,视而不见,听若罔闻。由此,却引伸出来一系列的理论问题:音乐是什么?音乐为谁而生?音乐有什么功能?音乐属于谁享有的专利权?要回答这些最基本同时又是最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则是要依靠音乐人类学家进行社会调查——一种执着探求音乐奥秘的忘我精神和实践行动。
作者洛秦两次驱车围绕美国大陆开始他的“感受文化旅程”。从西海岸“街头音乐的大本营”西雅图采访作为起点,沿着北面往东,走访了街头音乐比较集中的城市,如芝加哥、克利夫兰、波士顿、新奥尔良、纽约等,采访的街头音乐家有乡村音乐歌手、音乐学院学生、厨师、职员、小学教师、技术员、小贩、店主、大学生、电脑专家、失业者、长笛演奏家、机械师等各种各样的职业者;民族文化血缘有美国印第安人、移居美国的爱尔兰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墨西哥人、非洲黑人、巴西人、秘鲁人、波兰人、俄罗斯人、中国人……,街头音乐演奏的乐器有长笛、吉他、小提琴、手风琴、口琴、非洲鼓、安第斯排箫、拇指钢琴、曼陀林、萨克斯管、爱尔兰竖琴、中国笛子、印第安陶笛、Berimbau(巴西的一种弹弦乐器)……,表演形式有美国乡村音乐、黑人无伴奏五重唱、安第斯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笔者做这样粗略的统计在于说明,美国街头音乐文化的多元性质已经足以和代表着一个国家音乐发展最高水准的高雅音乐相抗衡或者说互为补充,这也是街头音乐必然存在的根由。洛秦博士的独特学术眼光在于看准了街头音乐的重要文化价值,因而选择了这样一个无人问津的命题,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作者采访的每一个街头音乐家背后几乎都隐藏着一个使人兴趣盎然的故事,或则富有诗意,或则充满辛酸,或则富于哲理,或则令人深思,而这些作为音乐田野工作必不可缺的背景资料,作者是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述的,并且都环绕着街头音乐家的生活理想和个人命运这一中心主题深入展开。作者以中国人的善良、诚挚、关爱、坦率、礼貌、同情等传统美德赢得了美国街头音乐家的信任与沟通,对来自东方的中国陌生朋友倾吐了埋藏在心底的欢乐、烦恼、痛苦和理想。街头音乐躯体中流淌着的是多元性质的文化,作者恰恰把握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命脉去采集与研究街头音乐,而且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同时,作者在书中广泛涉及到美国社会的风俗人情、历史背景、地理风貌、教育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包罗万象的内容,并融入自己的哲理思考和独到见解,有的时候用诗一般的凝练语言诉说,比如,书中“写在前面的话”就是一首既抒情又含有深刻哲理的诗篇,有的时候则像哲人发出的感喟,如“结束语”中概括的“有目者熟视无睹”,更多的是用夹叙夹议的散文笔法描绘了在街头音乐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使人对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与认识。书中涉及各种乐器时,作者发挥了自身精通乐器学知识的专长,对每一种乐器的形制特征、历史渊源、性能特色、表现能力等等做了简要而切实的介绍,不但对于一般音乐爱好者来说属于渴求获取的知识,即便对专业音乐工作者而言,许多“稀有品种”的乐器也起到丰富知识的作用。《街头音乐》这部著作的“高文化
《街头音乐》随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