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青少年犯罪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
中文摘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球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说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中,家庭环境因素不可无视,因为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本论文从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出发,分析其心理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亲子依恋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加强对家庭环境不良因素的研究,分析缺损的家庭构造〔双亲一方或双方死亡、离婚、遗弃等〕和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溺爱、放纵、专制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最后从新型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和外展工作的专业方法探索有效的家庭介入方法,与父母一起预防青少年犯罪,帮助青少年安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家庭构造 父母教养方式 社会工作
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日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中家庭环境是首要的、根底性的环节。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是其成长和生活的首要场所,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从家庭开场,每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生活目标确实立、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角色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家庭里完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一个人形成安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可以抚育其安康的成长。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那么会导致一个人人格的缺陷和行为的偏差,也往往是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在家庭里,青少年从父母身上学到了最初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标准,在父母那里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冲突等。不可无视的是家庭的负面因素对青少年的安康成长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正如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缺损的家庭构造、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同时从新型的助人专业,即家庭社会工作的角度探索有效的预防策略,对青少年的安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开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我国家庭环境的新变化
1、家庭环境的界定及其新变化
所谓家庭环境是指人们在家庭里与家庭成员发生作用的因素的总称。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有家庭的成员构造、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家庭环境各个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开展变化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家庭小型化趋势加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四世同堂式的家庭“金字塔〞迅速演变成“倒金字塔〞的家庭构造。“421家庭〞将成中国社会新的家庭主流。“421家庭〞,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家庭构造,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二是家庭功能社会化,个人的经济生活、就业、社会交往、教育、娱乐均由家庭承当责任并自行调适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社会转型引起家庭功能弱化,促使家庭功能向社会的转移,由社会向家庭提供效劳成为一种开展趋势。三是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比例也相应增加。
2、青少年犯罪界定及其心理特点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球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说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学术界对青少年犯罪有不同的界定,但一般说来,青少年犯罪是指25周岁以下14周岁以上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分的行为[2]。青少年犯罪以其犯罪主体年龄小,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周期性长等因素而备受人们关注。
在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之前,我们应先了解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其心理因素是分不开的。按照人格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角色混乱与同一性调适的问题,在生理发育的过程中,心理上也有诸多矛盾困扰着他们。
〔1〕渴
浅谈对青少年犯罪家庭社会工作介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