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巴赫的资料
巴赫于 1685 年 3 月 21 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
爱森纳赫因为依山势而建,所以地势是高低起伏不平,而且地面都
是由青石板铺成的,所以是德国中部一个富有童话气息小山城,这
个地方拥有着很深的音乐渊源,在中世纪时,游吟诗人、宫廷乐手
都是在爱森纳赫进行表演和比赛的,可以说它是德国音乐的发源地。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城镇,可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
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
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
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
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
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
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
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
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 9 岁丧母, 10 岁丧父,只得靠大
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
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
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
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
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 18 世纪上半叶德
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
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
在 18 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有
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消极、屈服,但也还没存看到改变
生活的途径。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
牺牲的精神。这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
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 人文主义的思想。
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
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 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 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 形式推上顶峰。
巴赫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学伦理的意义,但他的表现形式却不是
抽象的、教条的。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哲学伦理思想是和抒情、
写景紧密结合的‘,他虽然不像亨德尔那样大量运用造型手法,但
是为了烘托一定的内心情绪,巴赫也不避免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绘
( 如风吹、河流 ) 。巴赫的音乐内容的舰极性决定了他的音乐风格的
版活性和综合性。巴赫的声乐风格和器乐风格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别,
他创造了声乐器乐综合的新风格。
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
曲》、《 b 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
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 ( 受难曲、弥撒、经文歌、
康塔塔等 ) ,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
福未来的渴望。巴赫的声乐作品中以康塔塔最为丰富多彩。巴赫的
康塔塔一方面继承
作曲家巴赫的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