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企业管理重器-- 鞍钢宪法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 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1952 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0%, 农业产值占 64%; 而到 1975 年, 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 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 72 %,农业则仅占 28 %了。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 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美国学者莫里斯· 迈斯纳企业管理重器鞍钢宪法当今天的很多管理者对“丰田管理方式”,“装配岛方式”,“后福特主义”、“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等趋之若骛时,孰不知,早在 50 年前,在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就诞生了这些理论与管理法产生的精神母体——《鞍钢宪法》。钢铁长子鞍钢始建于 1916 年, 其前身是日本为掠夺中国资源建立的鞍山制铁所, 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 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屈辱史 1916 , 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在奉天成立, 在千山设采矿总局, 两年后总局迁鞍山。 1917 年- 1921 年, 先后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等 10 多个矿区的开采权, 1926 年— 1933 年采量达 480 万吨。 1918 年初, 满铁又建成鞍山制铁所。 1933 年, 在鞍山制铁所基础上, 又兴建了制钢厂、轧钢厂, 成为钢铁联合企业, 全称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 1940 年,昭和制钢所出资兼并了原振兴铁矿无限公司, 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连续生产作业系统。 1945 年8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仅 40 多天里,鞍钢的机械设备被卸运出达 2/3 , 其中各种关键性设备的损失、破坏更为严重,厂区内到处残垣断壁。鞍钢解放了 1948 年2月 19日, 鞍山解放。此时的鞍山满目疮痍, 鞍钢更是一片废墟。由于战争破坏, 没有一台可以转动的机器, 一位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说: 鞍钢要想恢复战前水平谈何容易, 至少需要美国的资金和设备,日本的技术,还有 20 年的时间。”然面, 仅十个月后的 12月 26日, 新的鞍山钢铁公司就组建了。 194 9 年7月9日, 鞍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在抢运器材、护厂、修复生产、献交器材运动中, 鞍山市涌现出 141 名功臣, 其中特等功臣 9 名,一等功臣 44 名。辽沈战役胜利后, 孟泰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望着千疮百孔、七扭八歪的高炉群, 孟泰心痛不已他冒着严寒, 刨冻雪抠备件, 迎着臭气, 扒废铁堆找原材料, 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件收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 全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 短短数个月, 回收了上千种材料, 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到 1949 年6月7 日,鞍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炼铁厂修复的三座高炉用的材料, 没花国家一分钱。孟泰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全国。 1949 年 12月 16 日,重工业部在北京首次召开全国钢铁会议,确定东北为 1950 年钢铁生产的重点。到 1949 年年底, 鞍钢已经恢复了 3 座高炉、 4 座平炉、 5 座焦炉和 3 座矿山。 1950 年3月 27日, 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苏联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和改造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书》。中共中央于 1952 年5月4 日批示: “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同时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三大工程”“一五”时期,中共中央将建设鞍钢列为“重中之重”。鞍钢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时期,最初的表现就是人口迅速增长,当时从全国 48 个城市 70 多个单位集中了 55000 多人开赴鞍山, 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 500 多人,当时被称作“五百罗汉”。从 1952 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改建高潮在鞍钢掀起,重点进行了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 7 号炼铁高炉等“三大工程”建设。 1953 年, 鞍钢三大工程相继完工, 鞍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有了钢, 就可以搞建设, 盖厂房、造机器、造汽车、造拖拉机,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之初,用的钢板都是鞍钢的钢。当“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时, 毛主席给鞍钢职工发来了贺电。鞍钢把第一根无缝钢管切下一段, 献给了毛主席,《人民日报》刊登了毛主席手捧第一根钢管的新闻照片。 1953 年 12月 24 日,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 “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
鞍钢宪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