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随着一大批可穿戴设备设备相继被投放至大众电子消费市场, 全新的产品形态给消费者和用户带来了独特的人机交互体验, 2013 年也被应景的称之为“穿戴式计算年”。尽管可穿戴产品形态并不是眼前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产物, 但是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的速度仍然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以至于很多人也在高呼,“可穿戴式设备将会颠覆我们的生活”。然而, 在纷繁嘈杂的叫好声中, 也有很多持观望甚至是反对态度的人, 对新的产品持不置可否或者质疑的态度。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产品属于可穿戴计算设备, 它应该是什么样, 又该具备何种功能,再者又有哪些不足或者亟待改善的地方? 概念业界对于可穿戴设备并没有严谨、统一的定义, 不过我们可以从对穿戴式电脑( puter )的解释上引申出可穿戴设备的定义。实际上, 从产品形态的角度来看, 可穿戴设备和穿戴式电脑二者之间可以看成是集合和子集的关系, 可穿戴设备形态可以有很多种, 可以是手表,也可以是眼镜,电脑形态位列其中。维基百科对穿戴式电脑解释为可穿戴于身上出外进行活动的微型电子设备, 此种电脑由轻巧的装置构成、利用手表类小机械电子零件组成, 达成像头戴式显示器(HMD) 一般, 使得电脑更具便携性, 穿戴式电脑对于除了硬件编码逻辑需要更复杂计算支持的应用非常有用。也就是说,设备需要满足已于佩戴(与传统配饰相融合)的形态、具备独立的计算能力以及拥有专用的应用程序和功能, 才能够划归至可穿戴设备行列, 三者缺一不可。而在这方面, 市面上还有很多形似的产品, 但最终由于计算能力或其它方面的问题而无法定义为可穿戴设备,比如索尼 SmartWatch 。· 过去 PC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还全部停留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产品之上, 但这个时候已经有厂商、研究机构甚至是个人在穿戴式产品方面进行了尝试, 试图对 PC 进行穿戴形态的改造, 这也可以被看作是“穿戴式电脑”的起源。早期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主要以实现基础功能为主, 具体到形态上则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这主要受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 相比工业设计、审美标准以及引申出来的功能, 开发者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产品实现方面。 2006 年 3 月份, Eurotech 公司曾推出过一款型号为 Zypad WL 100 0 的手腕式电阻式触屏电脑。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预装 Linux 或 Windows CE 的版本,配备 英寸 240 x 320 分辨率显示屏、内置 GPS ,支持 无线网络,除了支持触控外,用户还可以利用机身按键进行操作。据介绍, Zypad WL 1000 主要用于搜救部门,卫生医疗, 安全, 维修, 交通, 军事等领域, 对大众电子消费者并不友好,而这也成为这款设备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2 年,设计师 Bryan Cera 设计了一款名为 Glove One 的手套形态电话,可直接安装 SIM 卡使用,一度也被很多人称定义为可穿戴计算设备形态的一种, 但如果严格的按照前面的定义, 由于不具备丰富的应用功能, Glove One 仅仅只是对手机进行穿戴式改造,看起来很酷, 但除了基础的通话功能之外, 并没有其它方面的应用和功能特征, 其人机交互方式甚至采用的是传统的按键, 因而并不完全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可穿戴设备,这也就是前面提到
可穿戴设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