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明谚语
【篇一:客家文明谚语】
核心提示客家传统谚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是客家人
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富含许多颠扑不破的为人处事、待
人接物的道理,时至今日,仍可古为今用。为进一步倡导 “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推进我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挖掘和弘扬客家传统美德,近日,由市委
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编辑印行的《客家古邑文明谚语》面世。该
书共收录 54 条河源地区比较流行的客家传统谚语,包含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四大类,每页只有一条谚语、一个
诠释、一幅漫画,可读性强。本报今日刊发其中几个文明谚语与美
德故事,以飨读者。
【谚语】 信了赌,卖了屋 【故事】 潘世拔浪子回头
乾隆年间,东源仙塘南园古村 “老衙门 ”的主人潘世拔还是个少年的
时候,个性不羁,然而他嗜赌成性,违反了潘氏祖祠所录家规,常
常恨得他爹潘绍信牙痒痒的,不得不耐着性子教育他戒赌。
但赌瘾一旦沾上,就不容易摆脱,潘世拔仍旧偷偷背着家人去赌。
他爹一气之下,要处死这个好赌的儿子。潘世拔的母亲黄氏知道后,
那个心疼啊,赶紧就通知这个不知灾祸的潘世拔逃出家门。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在村里的六曲桥上,黄氏告诉儿子,因为
他嗜赌成性,屡教不改,要是这样再赌下去,不仅可能把自己的身
家输进去,还有可能把自己的性命和家人的性命都搭上去。
潘世拔听着母亲含泪的劝告,看着前方茫茫的夜色,恰似看不清的
前途;身后不能归的家,便如同他那糊涂的过往。他忽然觉得一阵
苍凉。辞别了母亲,潘世拔一头扎向未知的前途。
潘世拔再也没赌了。
若干年后,潘世拔在浙江当了官。他衣锦还乡时,又经过六曲桥,
那真是志得意满。想起当年在此桥上与母亲话别,逃离家乡时,彼
时心境与此时心境,真是天壤之别。站在六曲桥上,潘世拔感慨良
多。他对随从和族人说, “六曲 ”的“曲”,即人生多坎坷,须经诸多
曲折,去掉不良习气,树立正确目标,才能踏上坦途。
【谚语】 父正子唔(不)邪,母勤女唔懒 勤俭唔(不)穷,坐食山
空 【故事】 李焘祖父教子孙节俭
1583 年(明万历十一年)初春正月初六,这天,原河源县城的居民
们忙碌地搬家,从下城搬入上城。经过 12 年陆陆续续的建设,河源 新城(上城)初建成,县令汤民仰率民迁入新城,士民从归,热闹 如市场。 李焘家也不例外,一同搬入了新城,入住今石狮李屋。
在搬入新城之前,李焘祖父李景星,曾经想搬到长塘路去(明万历
时,河源最热闹的地方是河源学宫一带,即今明珠华庭,长塘路较
为僻静),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想着要搬到鳄湖的前身 ——
那时只是一个水塘的背面去,因为湖背不近市廛,僻静。人们问:
“别人家都喜欢住闹市,买东西多方便啊,你怎么偏偏要去这么安静
的地方? ”李景星说: “我不想子孙沾染到奢靡之气。 ”
后来,那些住到闹市里的人家,子孙很多都沾上了奢侈之风,家道
中落,皆如李景星所料。
李景星死后,他的妻子潘夫人也秉承丈夫崇俭之德。李焘的大伯伯
李学孔年方弱冠的时候,花钱很是大方,与城中贵公子到处游玩。
潘夫人告诫他说: “你没有他们的富贵,却学他们的奢侈,你说这样
子对不对?你爹说不要靠近闹市居住,你忘记了吗? ”李学孔就把奢
靡的坏习气改掉了,也很节俭了。
正是因为这节俭而崇尚读书的家风,李景星和李学孔、李学颜两代
之后,李家出了有 “槎城之魁 ”之称的李焘。
【谚语】礼系(是)聚宝盆,信系摇钱树 【故事】梅伯还金,小巷
更名还金里
在源城区鳄湖附近,有一条南连环城东路,北接县前街的小巷,叫
“还金里 ”。这个名字,是清康熙三年( 1664 年)后改的,此前叫锁
居巷。
为什么改名 “还金里 ”?这里面有一个动人故事。市博物馆原馆长黄
东曾专门记录了这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清康熙三年年底。
据传,在锁居巷附近,有座伯公亭,即土地坛,巷内住了个老人叫
曾梅窗,家境清贫,秉性善良,每天挑着箩筐在亭内摆卖咸酸菜、
糖饼等小食品,早出晚归,风雨不改。
在清康熙三年除夕前一天的下午,有一个客人手持雨伞,肩负布搭
袋,憩息亭中,状甚疲倦,正尝酸萝卜时,忽见一人走过,客人即
跃起尾追而去。原来那人欠他巨款且逃匿很久了。
老人收档时,发现箩筐边有布搭袋一个,检视袋内,白银累累,重
约三百两,知是那客人遗下的,于是延迟收档,等候失主。然而等
到入夜,仍不见客人返回,只得将银两挑回家。为谨慎计,老人不
敢对人言,以防盗窃。第二天一早,他就将原物担至亭中等待失主
来取。这天正是除夕。然而,他一直等到 “爆
客家文明谚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