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广州市海珠区改革开放之路.doc广州市海珠区改革开放之路
一、海珠区的基本概况
海珠区是广州老四区之一,古称江南洲,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200 ,总人口 87. 7万人。2005年12月3 1日起,海珠区辖18个行政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 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 南洲、琶洲、官洲、华洲。
(一)地理位置
海珠区古称“江南洲”,广州人称其为“河南”,处在广州市的 中部,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 海珠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 区。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与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番禺各区隔 江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
海珠区是广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深圳、珠海经济 特区的重要通道。区内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仅是广州市区内 的重要水路航道,还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内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区内 有客运货运码头,船舶可直达汕头、海口、三亚、厦门等沿海城市。 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全区,12座跨江大桥与
市内各区相连,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和华南大疲乏横贯全区,地铁 二三号线通过区内最繁华地段,路桥网络四通八达。
(二)人文环境
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 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和纪 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 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 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 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
目前,海珠区正致力于建设滨江路具有岭南特色和异国情调的旅游 休闲、观光中心,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宝岗大道的大型零售购物、 商业服务中心,广州大道南地区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流商品集散中 心,琶洲赤岗地区的会议、信息、商贸服务中心,以中山大学为龙头, 新港路沿线的科技中心,围绕万亩果树保护区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 旅游中心。这六大中心已初具规模。
海珠区既有都市的繁华热闹,又有乡村的田园景色。以“江、涌、 林、园”为特色的江岛生态系统,使海珠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 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二、改革开放初的海珠区 (一)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的城市中心区由东山区、越秀区、荔湾区
构成,海珠区以港口的运载为主,相对而言,是城市新区,也不是商 业、工业发展最好的区域。当时,也没有类似琶洲会馆这样的能够与 国内和国际交流的场所。在改革开放前沿,海珠区的发展并不是很突 出。
(二)社会生活
居住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居住区分布仍以旧城中心的东山区、越秀 区、荔湾区为主要区域,并充分利用插花地,结合旧城改造,以见缝 插针的方式兴建了一些居住区,如东湖新村、五羊新邨。随后,居住 区逐渐往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等城市新区扩展。由此可见,改革 开放初,海珠区并不是十分兴旺的地区,而且不是广州城市中心区的 组成部分,人口也没有旧东山区、越秀区、荔湾区那样稠密。相对而 言,海珠区的人口密度是比较低的。因而,海珠区作为一个“郊区”, 主要的生活
[精品]广州市海珠区改革开放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