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
一、认识心理现象: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都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统称为认识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并非无动于衷,常常会产生满意和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等态度体验,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或情绪。
人还能够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改造世界。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确定行动目的,拟订计划和步骤,克服各种困难,最后把计划付诸行动,这种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这三个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统一在一起的。
心理过程和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就统称为“心理现象”。
第1页/共26页
二、需要
1、需要的一般概念:
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缺乏某种东西或要求某种东西的一种主观状态。(一方面表现为不满足感;另一方面表现为求足感)。
第2页/共26页
2、需要的分类
a、按需要的起源划分:自然需要(延续和发展自身生命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和社会需要(知识、文艺、道德、宗教信仰需要等);
b、按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c、按需要发生的基础划分: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d、按需要层次划分: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爱与尊重、自我实现需要。
第3页/共26页
3、需要的特征
a、对象性:(目标指向)事物/活动、(行为表现)追求/回避;
b、反复性:需要得到满足后并不一定就会中止,具有反复性;
c、发展性:人类的需要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单一向多样、树立向质量的方向发展,人类的需要越发展,则越难以满足;
d、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需要;但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需要又有许多共性的特征;
e、条件性: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必须与劳动创造、发展生产、社会生活条件等相结合。
第4页/共26页
三、动机
1、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是直接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动机具有始动性、维持性和定向性的功能特征。
第5页/共26页
2、动机与需要的区别和联系
a、需要是行为发生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
b、需要只是一种(匮乏的)主观状态,当满足需要的手段具备、目标明确的时候,需要就会转化为动机。
第6页/共26页
3、动机与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1)、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
表现;
(2)、动机推动行为,行为对动机具有减弱、消失或增
强的作用;
(3)、二者关系复杂:
a、同一动机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为;
b、同一行为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
c、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d、错误的动机可能被表现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第7页/共26页
四、需要、动机和行为
需要
动机
心理紧张
行动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新的需要
第8页/共26页
五、需要、动机与激励
1、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2、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激励过程,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三类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A、刺激变量是指对机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目标、
自然与社会环境等;
B、机体变量是对机体反应有影响的特性,是机体自身具有的,
如性格、动机、内驱动强度等;
C、反应变量是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
所以,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刺激变量(目标)引起机体变量(需要和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行为反应的过程,当目标达到后,经过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变量,如此周而复返、延续不断的过程。
第9页/共26页
第二节、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基本观点(马斯洛):
1、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2、人的行为由五大需要所驱动,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提高;
3、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具有激励作用;
4、优势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人的无理行为;
5、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6、人的需要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动机,但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常常比有意识的动机和重要,激励就是通过适当的技巧,将无意识的动机转变为有意识的行动。
第10页/共26页
员工激励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