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两种方法分析: 一、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二、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森用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来概括。这个““幸福幸福方方程式程式””就是:幸福就是:幸福= =效用效用/ /欲望,从这个方程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 3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最最大的幸福。幸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反之,就越幸福。 456一、基数效用论一、基数效用论??1 1、效用、效用 U U ( (Utility Utility ) ): : 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满足程度。完全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满足程度高,效用大; 满足程度低,效用小。使幸福增加的有效方法是: ?(1)欲望不变而提高效用; ?(2)清心寡欲??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效用效用??萨缪尔森提出:幸福萨缪尔森提出:幸福= = ——————欲望欲望第一节第一节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7对效用的理解对效用的理解————《《最好吃的东西最好吃的东西》》??免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免子说, 免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免子说, ““世界上萝卜世界上萝卜最好吃。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最好吃。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猫不同意,说, 猫不同意,说, ““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老鼠的肉非常嫩, 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老鼠的肉非常嫩, 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 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 ””??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 ““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桃子不但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桃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免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免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 吃? ??说明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说明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不同的偏好决定了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不同的偏好决定了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8对效用的理解对效用的理解————《《傻子地主傻子地主》》??从前,某地闹起了水灾,洪水吞没了土地和房屋。人们纷纷爬上了从前,某地闹起了水灾,洪水吞没了土地和房屋。人们纷纷爬上了山顶和大树,想要逃脱这场灾难。山顶和大树,想要逃脱这场灾难。??在一棵大树上,地主和长工聚集到一起。地主紧紧地抱着一盒金在一棵大树上,地主和长工聚集到一起。地主紧紧地抱着一盒金子子,警惕地注视着长工的一举一动,害怕长工会趁机把金子抢走。,警惕地注视着长工的一举一动,害怕长工会趁机把金子抢走。长工则提着一篮玉米面饼,呆呆地看着滔滔大水。除了这篮面饼, 长工则提着一篮玉米面饼,呆呆地看着滔滔大水。除了这篮面饼, 长工已一无所有了。长工已一无所有了。??几天过去了,四处仍旧是白茫茫一片。长工饿了就吃几口饼,地主几天过去了,四处仍旧是白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第三版)》第3章总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