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寻乌县城关小学 钟菊珍 手机: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古人曾经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学中,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关注研究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ﻫ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ﻫ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二、增强信心,让学生乐于提问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我们知道积极地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上自己的失察甚至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学生的提问中,比一比谁的问题提的好,给他们一句鼓励的语言或者给他们一次热烈的掌声,就会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提问乐趣。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以以问引问,例如,教师在教学“分苹果”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你看到了这个题目想问点什么?教师一一出示后,再追问:对以上分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有:(1)要怎样分?(2)为什么要这样分?(3)还可以怎样分?教师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挑选问题探索,研究,最后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ﻫ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忆的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