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教案教学设计.doc时间教案教学设计
一、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 一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 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赞文、 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 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 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 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季羡林先生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 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 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 。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 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 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 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
《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 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 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二、 词语:
澈(lian)淹 优哉游哉 《罗摩衍那》
词解:澈淹:①形容水满或满而溢出②形容水波流动。
三、 课文研讨: 在本文中,作者以一个智者的思考,形象地展示了他对时间的理解。在平淡却
深蕴哲理的文字中,时间的特性、时间与人类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被剖析得淋漓 尽致。
(一)结构 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由座钟引发了对时间的思索。
文章从日常生活的感触出发进人哲理的思索。第一段从桌前的闹钟,到思接千 载念起孔子对时光的感叹,不由自然引发了作者对时间的思索。
研讨:时间最大的的奥妙是什么?
时间看不着,摸不到,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
——第二部分:分别从人类的发展史、自然、生死、印度、中国等不同层面来 剖析时间的奥妙。
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1、 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提出人与时间关系中的一个悖论。
在人类从远古到发达的现代文明过程中,人一直解读时间,控制时间,但是钟 表的发明,却让人类在进步的同时成为了时间的奴隶,这不能不是人与时间关系 中的一个悖论。
研讨:为什么说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先用书上的话回答,再用 自己的活回答。
——第70页2—7行。从对时间感受的“依稀隐约”到表示时间的“清清楚楚”, 正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尽管人类因此受到了时间的制约,成为时间的奴隶, 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提高了,这正是文明的表现标志之一。
2、 大自然对人类的暗示及时间的无限性。
大自然以它的永恒性和神秘性,使时间成为一个标志,但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却 让人类陷入了不可知的无奈。
3、 从时间的角度谈生与死的辨证关系。
在生死中,时间的流逝似乎是无痕的,生生死死,
时间 教案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