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的决策理论
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决策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定了整个管理活动的成败。如果决策失误,组织的资源再丰富、技术再先进,也是无济于事的。 2)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于决策的程序、准则、类型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用“满意原则”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原则”,研究了决策过程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3)强调了决策者的作用。认为组织是决策者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强调不仅要注意在决策中应用定量方法、计算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而且要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要点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1)决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2)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3)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就是决策
2.决策是一个过程 (1)情报活动 (2)设计活动 (3)抉择活动 (4)审查活动
“有限度的理性”准则或标准 (1)经济人的“绝对的理性”准则 (2)组织中人的行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具有有限度理性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合理地选择手段的“管理人”的行为 (3)有限度的理性导致管理人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
4.决策可分为定型化和非定型化决策,且决策技术不同 (1)决策的类型 (2)决策的技术
、集权与分权以及信息联系的关系 (1)组织的划分必须以所要作出的决策类型为依据 (2)集权和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存在 (3)直线领导和参谋人员都有决策问题 (4)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
西蒙认为,决策可以分为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两类(国内的书籍往往称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这种称呼,容易同西蒙提出的决策过程四步程序相混淆)。所谓规范性决策,就是那些带有常规性、反复性的例行决策,这种决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处理,如为普通顾客的订货单标价,办公用品的订购,生病职工的工资安排等等。所谓非规范性决策,则是指那些过去未曾发生过,一次性的决策。这种决策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成本,如开办一个新公司,研制某种新产品,确定某种新战略等等。但是这两类决策很难绝对区分清楚。如果某一决策从来没有出现过,当它首次出现时肯定属于非规范性决策,但当随后多次重复出现,它就变成了规范性决策。西蒙在早期研究中,重点在于非规范性决策,随着后来的研究扩展,他对规范性决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西蒙的后期著作中,他特意区分了“刻意理性”和“习惯理性”,非规范性决策要求刻意理性,而规范性决策体现习惯理性。对于决策来说,习惯理性的形成至关重要。“因为习惯和常规不仅能有效地达到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省稀有和昂贵的决策时间和注意力。”所以,组织的活动在很大比例上是按常规进行的,常规本身就是一种“一劳永逸”式的决策。从决策成本的角度看,规范性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当决策行为变成常规以后,管理者又必须用刻意理性来拷问常规,对常规产生质疑,进行审查和周期性修正。这种拷问和修正,又是以非程序性决策来完善规范的过程,即决策(常规性)中的决策(非常规性)融合的过程。西蒙的这一理论,跳出了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孰轻孰重的争论
西蒙的决策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