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管理读书笔记
温斯坦是美国路特杰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教育学系的教授。哈佛大学博士。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赠给我的,近日翻看,第一页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这里正有无数的人对课堂管理头痛不已,美国教师难道就轻松吗?我想,瞧瞧美国学者是如何看待课堂管理的。了解一下美国教师的课堂管理经验和教训,应该对我们的课堂管理有所启发。
于是我就决定仔细读读这本书。还是老的。
一、课堂是个奇特的、充满矛盾的地方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中学课堂是一个特别拥挤的地方。它不像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地方,而更像是在地铁或公共汽车上。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除了监狱,还有什么别的地方有大群的人那么长时间挤在一起。尽管如此,在这个拥挤的群体中,却经常不允许学生互相交流。正如菲利普・杰克逊(1968)谈到的:
学生们必须表现得孤单,而事实上他们不是……我们经常发现,低年级的学生面对面围桌而坐,老师又不允许他们相互交流。这些孩子要想成为好学生,就必须学会如何在人群中独处。
在这个奇特的地方还有一些矛盾的地方。这里期待孩子们和谐地共同学习,然而他们却可能是陌路人――甚至是对手
――也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学生们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帮助,但又告诉他们眼睛要盯着自己的作业,而且他们经常为了成绩和荣誉而竞争。他们受到有关独立性和责任感的训诫,却被期待着对教师的说教深信不疑,完全服从。教师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完成作业,同时又提醒他们严格遵守42分钟或84分钟的课堂时间安排。
看了上面引述的话,我有一种很深的感触:我们这些教师,真是“见怪不怪”了,我们已经“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我们已经麻木了。其实细想起来,课堂简直就是一个“怪物”,是个非常“变态”的地方,我们在课堂上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都是自相矛盾的、极难完成的,真是难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了。
“这些孩子要想成为好学生,就必须学会如何在人群中独处。”温斯坦引用的杰克逊的这话很经典,一下子揭示了学生在课堂上尴尬的生存状态。你在人群中,你却必须独处:你在交流的环境中,却必须独立思考。换句话说,你是在一个最不利于独立思考的环境中学习独立思考,你是在一个最需要独立的地方(学习本质上是该“单干”的事情)学习群居。
能改变这种格局吗?不能。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哪个国家也做不到取消班级授课制,教育若改成完全一对一的形式,社会成本就太高了,教育就无法普及了。那么能不能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独立性,把他们当作同一型号的螺丝钉来加工呢?也不行。因为那样培养出来的将是毫无创造性的“零件”,根本违背了现代公民教育的精神,而且学生会顽强地抵抗,于是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师生的无止境的
“战争”。
这就可见,既要集体环境,又要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教育的目标就是这样矛盾的,鱼和熊掌要兼得。
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可是教育者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你别无选择。
没奈何。教育者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出了如下几种对策:
,以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环境,至于学生个人是否能独立学习,那就看他自己的“定力”了。
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个策略。这有客观原因,我们的班额太大,一般都是40人左右,我在河北等地听说过百人以上的班级,简直匪夷所思。班额这么大,光维持基本的纪律就几乎耗尽了教师的全部精力,他也就无暇顾及其他了。这是外部的行为管理思路。
、个人“定力”、靠每个成员的自觉来形成良好的集体环境。
这是想从一个个学生的思想“内部”入手解决集体环境和独处的矛盾。这个思路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甚高,而且很费精力,一般都做不到,要做也只是一般的说教,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上述两种办法是两个极端。下面这种办法属于折中调和。
。
教师讲课,要求学生作为相对孤立的个人,直接与教师发生纵向联系,而在需要讨论的时候,则要求学生与学生发生横向联系,以满足学生群体活动的需要。这种办法为很多教师所采用,有效果。
“中点”。
这不是折中调和,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说,即使在集体活动的时候,也搞得比较宽松,不使学生丧失独立性,而在学生独立学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换句话说,这种集体环境是“独立个人的联合体”。这当然是最理想的课堂生存状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我们只好把这样的课堂看成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充满矛盾的地方,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认识了这一点,教师对课堂的种种问题,心态就会比较平和,教
小学课堂管理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