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2010高考复习迎考
第1页/共46页
2010年考试说明 摘要
Ⅰ、考试性质
“选拔性考试” ;“择优录取” ;
“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
Ⅱ、命题思想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我省普通高中教材为依据。
在考查基本能力的同时,强调考查“审美、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切合我省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
决定试题难度---
决定内容、要求---
第2页/共46页
2010年湖南考试说明 解读
、务实创新
“双基”、注重能力
3. 湖湘文化、课改特色
第3页/共46页
Ⅲ、 2010年试卷结构
一.语言文字运用(5小题左右,15分左右)
二.文言文阅读(5小题左右,22分左右,有句读)
三.古代诗歌鉴赏与默写(鉴赏7分左右,默写6分左右)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 )阅读(3至4题,12分左右,有表述) (《说明》中《科学反对它自己》22页-23页:1题A改B,2题C改B)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4至5题,22分左右,有探究)
六.选做题,2小题,6分,任选一题作答 )
七.写作(1题,60分)
第4页/共46页
(一) 吃透高考试题(2009年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宋)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元)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一、诗歌赏析迎考方略
第5页/共46页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宋)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元)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秦诗之理
(概括)季节更替,风物变化是自然规律。2分
(分析)“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的浓阴也足以怡人。可见作者的乐观旷达情怀。1分
元词之情
(分析)“绿窗”“花落”“莺无语”“烟中树”“疏雨”等意象,2分营造春逝的氛围;留春、问春、寻春等词语,2分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概括)惜春,对春逝的惆怅。 1分
秦诗之理
元词之情
第6页/共46页
点 绛 唇 元好问 (元)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示例)①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总)
② “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 “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析)
③ 奠定了全词的基调。(作用)
(赏析)结句“梦里寻春去” ①语淡情浓;1分
②表明作者留春不住,便到“梦里”寻觅,“春去”可见春逝的无可挽回;1分
③结句与起句呼应,更凸显词蕴藉的特点。1分
艺术特点
第7页/共46页
。
,一个考内容一个考手法。
,答题从宏观入手。
,考查常有示例相随。
(一)吃透命题思想
第8页/共46页
(二)领会意境,讲授方法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概括这首诗的意境,并简要赏析。
答题要点:找诗眼,理诗序,明意境。
第9页/共46页
(三)领会意境,讲授方法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2)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要点:审准题意(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举一反三(追问正面描写,反衬手法)
第10页/共46页
高三语文复习迎考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