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电影心得体会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十月围城》心得
《十月围城》心得
本次新民学社学习观摩的影片是《十月围城》,《十月围城》讲述的是: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该片把看似主角的孙中山虚化,用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作为主体群像,讲述他们如何卷入其中,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共和国奋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
《十月围城》这部影片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干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比另一部明星云集的大制作《建国大业》丰满得多。 “小贩”王复明,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打女”方红,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乞丐”刘郁白因为恋上父亲的女人而堕落于街头,为了救赎也为了解脱而加入此次行动;“少爷”李重光,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车夫”阿四,天性纯朴、忠诚;“革命党”陈少白:坚定不移的革命党;“商人”李玉堂:守旧但爱国,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言犹在耳。“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但心本向善;“刺客”阎孝国的愚忠、顽固和病态,入木三分。
它有众生的盲目,有人性的卑污,更有历史的无情。当我看到每个人心存私欲,保全各自的幸福,固守各自的坚持,但最终被历史碾过。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女孩”,我们已经深陷并迷离于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戏说当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可辛和陈德森的这次尝试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宽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励志。
实际上,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的我,正是缺乏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所以,我会学着不断的去磨练自己,力争做最好的自己。
第9组何结强
企管1001班
篇二: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牵着蜗牛散步
----------铭记历史,缅怀先辈,感受世间情。俯仰之间,辛亥革命的腥风血雨已掩埋一个世纪之久。那是一场救国救民、势在必行的革命。我们曾扼腕辛亥革命的功败垂成,痛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反思革命的不彻底性。虽然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革命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今日,看完电影《十月围城》,那一幕幕辛亥革命前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革命残酷而又不可避免的流血牺牲以及人民群众包括商人、乞丐、车夫、小贩、学生、赌徒等人之间种种崇高而又感人的情愫。
《十月围城》跟以往表现革命主题的电影不一样。它没有把焦点放在革命大人物身上,而是极力了塑造了一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底层人民群众在反抗与斗争中奋不顾身,慷慨就义的崇高形象。他们本与革命党人孙中山素未谋面,毫无瓜葛。但是他们为了各种情谊,在抉择中把自已卷入到了这一场生死不定的保卫活动中。为了保卫革命党人孙中山能够安全到达香港与十三省代表顺利进行秘密会谈,这一批批江湖义士有的甚至根本都不知道自已要保卫的人是谁,却都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成就大义,最后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失去或死亡。就因为他们是商人,是车夫,是学生,是乞丐,是赌徒,所以当他们决定投入到这场意义非凡却又危险万分的活动中的那种取舍的勇气才更让我热血沸腾。
《十月围城》演绎的不仅仅是辛亥革命前夕天翻地覆的社会和火热的革命准备,更是抒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人情史。还清楚的记得那一个镜头,当车夫阿四拉着老爷李玉堂跑在街上时,透过橱窗,阿四与女孩阿纯深情对望,女孩是一脸的羞涩,阿四却是满脸的幸福,两个人的眼神在对方身上久久没有移开。这一个镜头为气氛沉重的晦暗动荡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让我眼前一亮。车夫阿四与残疾女孩阿纯之间这种没有功利的纯洁爱情也让我感动不已。阿四的一句“只要老爷满意了我就高兴了”更让我感受到他的忠心爱主、知恩图报和务实的精神。为了保护少爷,本来第二天就要与自已心仪已久的女孩结婚的他义无反顾的用自已的肉体挡住了朝廷刺客,最终献出了自已的生命。这是感人至深的主仆情,也体现了小人物的崇高情怀。《十月围城》中赌徒浪子沈重阳和女儿依依不舍的情节,让我哭的一塌糊涂, 沈重阳为了能让自已的女儿知道他是她的爸爸,而答应妈妈保护她的继父李玉堂。在女儿被妈妈带走时留下了一个布娃娃,这个布娃娃就成为了沈重阳在生死关头时的信念支撑与精神寄托。在他最终倒在地上的那一刻,他脑中浮现的是乖巧的女儿与温柔漂亮的妻子,一家三口幸福的骑着一辆自行车,笑啊笑
十月围城电影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