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方面看儿童教育问题【摘要】: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紧接着大多数幼儿会进入托儿所、幼儿园接受集体教育。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有规律的进行教育。本文在对幼儿园和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儿童心理有研究调查过,我国很多城市的儿童都或多或少的或少的出现过心理问题, 其实心理问题比生理问题更需要解决。由于心理问题属于隐性的,不像生理疾病很容易看出来并被治愈,所以儿童心理问题,往往被人们忽视。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都是由幼儿的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儿童认知年龄成长理论体现在对错误的认知。很多研究表明,3-5 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发展的最最关键期,主要的标志是对于一级错误的认知;5岁左右可以从一级认知升级到二级认知,也表明了其认知的发展的进步性,这个时候儿童开始懂得与他人分享,活动时也会想到他人;这个时候他们也有了同情心,知道关心他人逐渐学会了移情。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 应该注意到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就是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就是以学校为中心。我就从多方面搜集资料,总结出从学校和家庭教育,双方面入手,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启蒙课堂,也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一)父母文化水平的层次体现出儿童家庭教育的大环境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相对来说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二)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既是经常采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存在的问题会少些;经常采用打骂消极方式教育孩子,那么这样成长的儿童心理问题自然会多些。(三)儿童和家长的精神交流能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以上是通过对各种文献总结出来的,是在各项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 是有理可据的。家长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民主和开放的,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提供给孩子以奠定其人格健康的基础。但是有些家长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什么“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面出孝子”等错误的教育理念。一旦孩子考试考的不理想,或者犯点小错误,家长动辄就用棍棒相逼,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如果孩子长期处在家长的高压力教育下, 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敏感、恐慌、多疑、幼稚和神经质等不良的心理问题。更严重的是有一部分极端的孩子会形成暴力倾向行为。另外一部分家长采用的教育方式是放养式的,这也是一种极端。他们大都会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当达到一定的年龄的时候,很多道理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会理解的,很多事情也会顺其自然的会做的,这导致了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很少,甚至孩子的内心想法都不去想。在这种家庭教养环境下的孩子,平时得不到分母的太多的关爱,不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私、冷漠、自我、甚至放浪不羁的性格, 更严重的是会走上犯罪。二、家庭教育的方式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家长的文化水平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养方式。家长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认知程度,也就决定了其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所以家长应该多学习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知
教育学原理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