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铜陵市郊区马鞍小学 戴小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爱的伟大力量。
2、品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和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教师制做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废墟 挖掘 爆炸 血迹 瓦砾 破烂不堪”
2、指名读,用以上词语中的几个词说出这篇课文的内容
3、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看一个片断,(播放地震录像)
师旁白:在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
过渡: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
是呀!面对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变得如此脆弱,但是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有一对父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课件出示: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自读课文,完成以上问题。
三、品词析句,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现课件)
1、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比较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两个学生比较读)
罗列这些时间词,有什么好处?可见作者的语言表达是多么巧妙呀!
(1)、指名读,问:你读出了什么?你们听出了什么?
(2)、已经有很多人来阻挡他——“再”。那么都有哪些人来阻挡他呢?生说
(3)、默读课文5—11自然段:想一想当时他们是怎么说这些话的?课件出示: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分角色劝阻父亲。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劝阻的?指名读
父亲是怎样回答的?
指名读,这几句话一样吗?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一样吗?(生分角色读)
作者这又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语言描写)
父亲一次次的失望,他确实需要帮助,可是到后来,他的这种希望别人帮助的念头已经没有了,读时的语气应该怎样?指名读.
师:当这位父亲不听劝阻,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都以为这位父亲因失去了儿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是因为什么?(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指名读)
为什么他的心中会有这样的念头?(因为他曾经告诉过儿子……生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所以父亲他……(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
地震中的父与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