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主题教学
摘要: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汇聚了丰富的内容、题材和文化。虽然中学教材所选篇目有限,但在教学中可以引导方式,整体上多角度把握战争徭役诗的主题。
关键词:诗经;战争徭役诗;界定;主题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78-01
中学课本只收录了爱情题材的《周南?关雎》、《秦风?蒹葭》、《卫风?氓》和战争题材的《小雅?采薇》,这不利于学生把握主题、体会情感及分析特点。《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尤在反映战事、社会、民生上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大致界定题材范围、适当拓宽阅读广度、导入诗篇主题分析很有必要。
一、概念和篇目的界定
自古以来对《诗经》战争徭役诗的界定就众说纷纭。《卫风?伯兮》和《王风?君子于役》就可看作思妇诗或闺怨诗,因此应辩证地以诗歌主题的主要内容作为界定依据。经学大师郑玄在《郑笺》对《周南?卷耳》有“臣咀兵役之事行出”的解释。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多次对《唐风?鸨羽》使用“征役”的概念。朱熹的《诗集传》也进行过界定,因一些观点颠覆了《诗序》的说法而显得片面。现在业界认为有广义――以战争为背景和题材和狭义――直接、具体描写战争场景之分,认可的包括《小雅》的《采薇》、《出车》、《六月》、《采岂》,《大雅》的《江汉》、《常武》、《秦风》的《无衣》、《小戎》。另有学者从周代历史出发将战争诗划归为历史叙事诗或史诗,如张西堂的《诗经六论》归为广义的史诗
;刘毓庆的《古朴的文学》划分成兵役徭役诗――《邶风》的《击鼓》和《雄雉》、《王风》的《君子于役》和《中谷有蕹》、《小雅》的《采薇》、《何草不黄》、《鸿雁》和《苕之华》、《卫风?伯兮》、《魏风?陟岵》、《唐风?鸨羽》、《桧风?隰有苌楚》、《豳风?东山》;战士之歌――《秦风?无衣》和史诗性歌德诗――《大雅》的《崧高》、《韩奕》、《蒸民》、《江汉》、《常武》和《出车》、《小雅》的《采芑》和《六月》等三类,共二十二首。程俊英和蒋见元的《诗经注析》解读诗歌具体内容及《诗序》划分出《秦风》的《无衣》和《小戎》、《周南?卷耳》、《召南》的《殷其雷》和《小星》、《邶风》的《击鼓》、《式微》和《北门》、《卫风?伯兮》、《王风》的《君子予役》和《扬之水》、《魏风?陟岵》、《齐风?东方未明》、《唐风?鸨羽》、《豳风》的《东山》和《破斧》、《小雅》的《采薇》、《出车》、《六月》、《采芑》、《四牡》、《杖杜》、《四月》、《小明》、《渐渐之石》、《何草不黄》和《北山》、《大雅》的《江汉》和《常武》。
二、主题的把握
《诗经》中的战争诗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了这五百年间经历过的战争中的周代文化,展开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画卷。徭役诗的数量远超战争诗,表现当时人们的两种思想倾向:思念家乡、挂念亲人,寄托在像描写农民常年在外服役而不能回家劳作,家中田园荒芜,父母贫穷没有着落的《唐风?鸨羽》中,或寄托在身边的景物,朴素、真实、自然地表现出妻子对远行去服徭役的丈夫的相思之苦的《王风?君子于役》中;呼天抢地、怨天尤人,抱怨周代统治者徭役制度的严苛,揭示繁重的徭役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活悲剧,在《召南?小星》、《王风?扬之水》等诗篇中表现最明显。
《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主题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