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成长纪事
第一课《表哥驾到》
一、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反映家庭教育问题的小说,通过“我”、表哥、妈妈和大姨四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反映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倾向:家长往往以肯定别人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以求孩子进入自己设置的“模式”,进而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反而强化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约束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文学常识
秦文君,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等。
三、内容理解
1、体味“驾到”的含义。这个词语一般用在什么语言环境中?为什么在这里要用这个词语?
“驾到”一词一般用在达官贵人身上,特别是皇帝身上;这里用“驾到”表现了“我”对妈妈隆重接待表哥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有调侃、有反感,有对表哥的好奇与羡慕。
2、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中的四个人物构成了多种对比关系:“我”和表哥的对比,妈妈与大姨的对比,“我”与妈妈的对比等。这些对比不断地引发读者思考一些具体而深刻的问题,从而突出了人物各自的地位、思想和性格;而且这些对比也构成了种种矛盾冲突,使小说的情节更为生动。
3、本文刻画人物夸张的、个性化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时有什么作用?
刻画心理活动,突出人物性格。
四、词语积累
咒语、反差、嫌弃、校正、悲怆、抬举、捋平
呼风唤雨、如数家珍、提心吊胆、相貌堂堂、滔滔不绝、恨铁不成钢、不屑一顾、称兄道弟、平易近人、饶有兴致、一如既往、勾肩搭背、彬彬有礼、不负众望、
难兄难弟、相见恨晚
第二课《顶碗少年》
一、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叙述一位表演顶碗的少年在接连两次失误的情况下,努力拼搏,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赞扬了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表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鼓励和支持。
二、文学常识
赵丽宏,当过《萌芽》杂志编辑。
三、内容理解
1、课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用简单的议论引出下面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7段)写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和最后成功的杂技表演。
第三部分(第8段)写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课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
如少年两次失误和最后成功,既有对少年神情变化的正面细致描写,又有观众的表情、神态的侧面烘托,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感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3、作者在文中花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为何要这样写?
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
四、词语积累
萦绕、惊羡、歉疚、屏住气、不知所措、相仿
第三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课文。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自己年少时经历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他与好友杰里等五个男孩爬悬崖的故事。作者是通过回忆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但通过一个生活细节表达了我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体验。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战胜了自我,悟到坚忍不拔、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困难的人生哲理。
二、词语积累
训诫、嶙峋、小心翼翼、头晕目眩、啜泣
第四课《伤仲永》
一、中心思想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辩证关系。
二、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内容理解
1、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做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揭露了仲永父亲的贪财和无知。
第五课《周处》
中心思想
本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周初年少时,粗暴强悍,被同乡人认为是本地三害之首,当他知道后有了悔改之意,并且找到陆机陆云,陆云的一番话使他痛改前非,自勉自励,“终为忠臣”。文章皆陆云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二、文学常识
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世说新语》。
三、内容理解
1、作者是怎样写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的?
作者写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首先是用概括的语言直接叙述:“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接着,又将周处与蛟、虎并称,“义兴人谓为三横”,而特别点明周处“尤剧”,这就充分说明了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的情况。
2、如何评价周处?
A、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甚于蛟与虎。
B、周处杀虎斩蛟表现出无比的勇猛。
C、当周处意识到自己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知识点整理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