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三一律—— "三一律 "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
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 (一昼夜) 之内, 地点在一个场景,
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 "三一律 " 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
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 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 主题
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 "三一律 "在政治
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 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 紧凑、 集中等优
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
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 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
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如果要使这
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
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
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
为气, 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 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
场面。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
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
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 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 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 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
到顶点
.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 “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
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
机” 、 “危机” , 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 “飞来横祸” , 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
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所谓“发现” , 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
生, 往往经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
题,不论“突转”还是“发现” , 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
一种“推助”
集聚型和铺展型戏剧结构的特征
( 1 )集聚型结构是遵守着古典主义“三一律”理论对时间、地点、行动三者完整划一的要求,
把全部剧情集聚在演出所限的时、空之内来表现。 其特征主要有三:①情节展开较晚, 从临
近高潮处写起;②时空、人物严格且选择集中;③节奏紧凑、冲突明显、线索单一。
( 2 ) 铺展型的结构, 就是把戏剧的情节一段一段铺展开来, 有头有尾的将其呈现在舞台上。
其特征也可概括为三点: ①时空、人物不集中;②有平行或副情节;③戏剧效果是逐渐累积
起来的
行当——中国戏曲关于演员专业技能的分类,也是所扮演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情
及其审美特性的分类。习惯上,人们把戏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程式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模式所在, 指演员表演不直
戏剧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